更新时间:2023-05-12 13:01
“晚生代”是继“前生代”、“新生代”之后中国文坛最有活力的群体,从年龄上看,他们是八十年代出生的一批新锐作家、批评家。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生代”(20世纪60年代生人)、“新生代”(20世纪70年代生人)的文学精神与写作传统,一方面勇于开拓,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视野与文学观。其中,在文学创作上,晚生代作家多半以“八十后”作家称之。在大陆学界,“晚生代”的文学定义多半是指评论家与青年学者。
诗歌的“晚生代”一般称为“后先锋诗人”,其中以北京的莫小邪,上海的巩巩幻想者,四川的韩放,广东的郑小琼,云南的马纳等人为代表,他们出生于80年代,具备一代人特有的诗歌激情。但是一般来说,对于诗歌的评价不以“晚生代”冠之,而是以“后先锋派”称之,“他们很好的继承了先锋诗人未竟的诗歌写作风格”(谢冕)。
大陆学者孟繁华撰文在近期也撰文指出,“晚生代”说到底仍是一个“表示传承”的学术定义,出生于八十年代初的评论家或作家,与前两代作家、评论家在本质上同样具备文学的“激情与梦想”,只是他们“具备自己独特的文学视野与文化精神”,互联网、全球化、好莱坞电影与世界品牌成为了伴随他们成长的一切,“他们的文学,注定光鲜而又灿烂”。
就当下而言,晚生代现在多指文学评论(与之相对应的晚生代文学创作多以“八十后”相对应),“晚生代评论家”一词最初由台湾诗人、批评家水浩(原名章静森)在近期首次提出,指以四位在1980年出生的大陆“八零后”评论家为代表的青年文学评论群体。他们继承了前生代、新生代评论家们的敏锐特质,以晚生代的拼搏激情与学术视野,打开了中国文学评论、文化评论的学术场域。他们分别是复旦大学的金理,湖北师范大学的胡鹏林,中国传媒大学的韩晗与客居武汉的书评人眉睫。
在新近出版的台湾文学刊物《雅读》(2008年第12期)上,水浩提到了“大陆晚生代评论家”这一观点,并且认为他们“抛弃了陈旧的批评模式与理论套路”、“引领六十年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走向世界性与现代化”。水浩称,他们频频向台湾、香港与海外的学术刊物投稿,从这点看他们已经超越了他们前辈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引起了大陆以外学术界的关注与好评。
按照大陆学界的界定,与他们所对应的,还有“前生代评论家群体”与“新生代评论家群体”,这也是“晚生代评论家”的谱系来由,大陆批评家郜元宝曾认为,“张颐武、朱大可、汪晖与王晓明”这些六十年代出生的批评家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前生代”,他们从八十年代思潮入手,强调文学的人本精神;而七十年代(含1969年)出生的“摩罗、余杰、谢有顺与葛红兵”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新生代”,他们的关注焦点为世纪末反思与文学的功利化生产。
1981年1月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有论文若干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南方文坛》、《上海文学》、《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部分作品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3年至今,主笔《文汇报》中短篇小说评论专栏“期刊连线”。
男,武汉人。1985年出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中华美学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第五届黄石市青年联合会委员。目前已公开出版独撰专著五部与译著一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民族》《社会科学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民文学》《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山花》《滇池》《作品》《Mirror》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译著两百余篇,部分作品入选《中国年度精短随笔选》,并荣获包括中国戏剧文学奖、《上海文学》文学新人奖、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批评奖在内的各类奖励四十余次。学术方向为大众文化批评与当代文学史研究。2007年至今,主笔《读者》杂志专栏“民国知识分子研究”。
湖北黄冈人,1980年出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湖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专著有《现代性的秩序》等;与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岳川教授共同主编“文学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丛书”,在《学术研究》《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
湖北黄梅人,1982年出生。2003年至今,研究方向为民国期刊与作家研究。已在《读书》、《鲁迅研究月刊》、《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发表文章近五十篇,在台湾出版专著《朗山笔记》与《关于废名》,在两岸学术界影响较大。
金理立足上海,以旧上海文学为出发点,视野开阔,以“五四”到当代的作家为研究范例,形成了自我的研究体系与观察范畴,其行文有穿透力。这位年轻人,文章颇为扎实、开阔,显露出作者在学术功底、评判视野和批评热情等诸多素质上的出类拔萃。《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这样评价金理:“在当代批评家群体中,金理不是引人热议的人物,然而金理无疑是最有学术潜力和实力的人物之一。金理的批评文字,建立在较深厚的文学背景和文学史实的考察之中,因而视域总是有宏阔感。他的批评表述,读来突出感觉‘会通’感很强,而他的批评文章总是贯穿着理论感和现实感的统一,显示了扎实的学术素养和批评热情。”
韩晗有着多城市的生活背景与随笔(小说)作家的多重身份,长期而又广泛的阅读,以及与对“族裔”、“人类学”等问题的思考研究,形成了他多角度、实践性的研究方式。对于问题的研究常常以散文化的形式表示出来。学术视野从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与文学人类学等全新角度入手,立论新颖,厚积薄发,对于世界学术前沿问题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敏感捕捉。其近期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受到著名学者洪子诚、张颐武、樊星、王尧等人的赞誉。而他的理论论文则眼光独到,充满晚生代批评家特有的学术视野与学术激情,在这四位批评家中,韩晗无疑是独树一帜的,也是最有可能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学者。
胡鹏林是一个以论文写作为擅长特点的评论家,其论文《重新审视文学构成》、《文艺批评的价值论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人类之体,世界之用》、《理念论与黑格尔美学》、《古希腊悲剧审美心理过程论》、《文学的现代传播秩序与出版法规之演变》、《二十世纪前期中国文学史的知识/权力结构之考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与实践美学》、《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审美话语方式》、《文学观念的两种思维模式》等等,在国内学术界影响较大,其独特的美学视野为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多的阐释空间。可以这样说,胡鹏林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美学批评的渊薮与传统,他的观点,与李泽厚、刘再复、朱光潜、蒋孔阳等学者一脉相承,有着其他评论家不可替代的厚重与精辟。
眉睫立足现代文学研究,以书评短论为出发点,较少地阐释学理性与学术背景,其独特的文化视域与学术癖好,构成了他独到的批评风格。
晚生代是与八十后对应的一个词汇,年龄上两者无异。但是一个主要针对的是“学术”的代际传承,一个是“年龄”的写作低龄化,两者殊途而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