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伏翼

更新时间:2024-06-18 22:32

普通伏翼(学名:Pipistrellus abramus),是蝙蝠科、伏翼属的动物。

形态特征

普通伏翼是较小型蝙蝠,前臂长32-35mm。头宽短。耳壳较小,略呈三角形。耳屏狭长,超过耳壳长一半,前端不尖锐。翼膜较宽长,薄而几乎透明。拇指短。第三、四、五指掌骨几乎等长。跗趾长不超过胫骨长度一半。阴茎长、大,达10mm以上。

普通伏翼体毛密柔软。体背毛灰褐色,色泽均匀。背毛基黑褐色,毛尖浅灰褐色;毛基色所占毛长的比例较大。腹毛灰白色,毛基黑灰色,毛尖污白色;毛基所占毛长比例大于毛尖。颈背部、两侧毛基黑褐色较浅,褐色较重。紧靠身体两侧的侧膜背腹面均有毛,同体背腹色。股间膜尾基两侧也具毛,同背色。爪灰白色。

普通伏翼头骨短宽。吻鼻部中央向两侧鼓凸。鼻窦深,末端尖形,深约2mm,不及吻鼻端至眶间最狭处全距的1/2。鼻骨中后端略塌陷。额骨稍隆起。颧弓细弱。直嵴不明显,人字嵴较明显。腭骨短宽,中央圆凹,后缘几平直,超出最后上臼齿后缘联线,但不达颧弓中部。听泡不特别发达,左右间距约2mm。与齿骨关节突面大而显。

普通伏翼上颌门齿2枚,约等大,具后附小尖。犬齿大,也具后附小尖,与门齿间隙较大。第一上前臼齿较小,但超过犬齿的1/4,排在(犬齿与第二上前臼齿间)齿列内侧,外侧面观犬齿与第二上前臼齿问有一间隙,其内正好为第一上前臼齿。第二上前臼齿几呈3尖,中央齿突最高,前内侧最小,排列不成直线。第一、二上臼齿外侧齿突“W”形,内侧齿突不特别低矮,齿突较圆滑。第三上臼齿缺失后尖,小于前2枚臼齿。下颌门齿排列不特别紧密,各齿间有小空隙,各齿齿冠分3小叶,不特别明显,磨损后第一、二枚门齿无小叶,第三枚不明显。第一下前臼齿小于第二下前臼齿。下臼齿3枚,几等大。齿式=34。

栖息环境

普通伏翼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蝙蝠,尤以城市及村镇附近更为常见,栖息于房屋屋檐下或古老的房屋中,也常隐匿在屋顶瓦隙或树洞中,栖息地不太固定,往往随食物丰富度而搬迁。

生活习性

普通伏翼集群生活,以5-20只为一群,活动与其食物密切相关,傍晚飞出居住地,黎明飞返,出返的活动频率与温度的高低成正相关,与光照成负相关,空气的相对湿度在52.2-93.0%间均能活动。温度的限制作用大,低温通过代谢影响普通伏翼冬眠,冬眠时间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长达4-5个月。捕食昆虫,尤其嗜食蚊类。

分布范围

普通伏翼在中国以内广泛分布于各省市,包括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中国以外分布于日本、朝鲜、韩国、老挝、缅甸、越南。

繁殖方式

普通伏翼6-7月产仔,每胎2-3仔。

亚种分化

(以上内容来自:)

种群现状

普通伏翼在中国是一个常见物种,种群密度在越南河内最高,种群分布不零散,发展趋势稳定。

保护级别

普通伏翼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普通伏翼栖息于居民点建筑物内,与人类伴生,由于分布普遍,数量大,对抑制蚊虫数量有一定作用。粪便可以入药,名“夜明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