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针毛蕨

更新时间:2023-05-14 20:17

普通针毛蕨(Macrothelypteris torresiana (Gaudich.) Ching)是金星蕨科、针毛蕨属中等大的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150厘米。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顶端密被红棕色、有毛的线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灰绿色,干后禾秆色,基部被短毛,向上近光滑;叶片三角状卵形,三回羽状;羽片近对生,斜上,基部一对最大,长圆披针形,渐尖头,叶脉不甚明显,叶草质,干后褐绿色,孢子囊群小,圆形,每裂片生于侧脉的近顶部;圆肾形,淡绿色,孢子圆肾形,周壁表面具稀疏的小刺状及小穴状纹饰。

形态特征

中等大的陆生植物,植株高60-150厘米。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顶端密被红棕色、有毛的线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30-70厘米,粗3-5毫米,灰绿色,干后禾秆色,基部被短毛,向上近光滑;叶片长30-80厘米,下部宽20-50厘米,三角状卵形,先端渐尖并羽裂,基部不变狭,三回羽状;羽片约15对,近对生,斜上,下部的相距6-10厘米,柄长2-2.5厘米,基部一对最大,长10-30厘米,宽4-12厘米,长圆披针形,渐尖头,基部略变狭,上侧与叶轴并行,下侧斜向下,二回羽状;一回小羽片15-20对,互生,斜上,向上的多少与羽轴合生并下延而彼此相连,下部数对略有短柄,长3-10厘米,宽0.8-2厘米,披针形,渐尖头,基部圆楔形,羽状分裂;裂片10-15对,斜上,彼此接近,长4-12毫米,宽2-3毫米,披针形,钝头或钝尖头,基部彼此以狭翅相连,边缘全缘或往往锐裂;第二对以上各对羽片和基部的同形,但基部不变狭,渐次缩短。叶脉不甚明显,侧脉单一或在锐裂的裂片上分叉,斜上,每裂片3-7对。叶草质,干后褐绿色,下面被较多的灰白色、多细胞、开展的细长针状毛和头状短腺毛,上面沿羽轴和小羽被短针毛,叶轴和羽轴浅禾秆色,下面光滑,上面被多细胞的细长针状毛。

孢子囊群小,圆形,每裂片2-6对,生于侧脉的近顶部;囊群盖小,圆肾形,淡绿色,成熟时隐没于囊群中,不易见。孢子囊顶部具2-3根头状短毛。孢子圆肾形,周壁表面具稀疏的小刺状及小穴状纹饰。

生长环境

普通针毛蕨生长在从海岸起上达海拔1000米的山谷潮湿处。

分布范围

分布于缅甸、尼泊尔、不丹、印度、越南、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及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向西至四川(峨眉山)和云南东北部(绥江)。

繁殖方法

孢子采集:普通针毛蕨的成熟孢子采自将带有成熟孢子的叶片置洁净纸袋中,放于干燥通风处使孢子自然散落,约7天后将孢子去杂并收集于硫酸纸袋中。

培养方法:采用混合土培养。将过细筛的草炭土和细沙按4:1的体积比均匀混合后放入底部有孔的塑料盘(大小为25厘米×20厘米×5厘米)内,基质厚度约3厘米,待基质表面整平、压实后将塑料盘泅水。将孢子均匀地撒播在土壤表面,用保鲜膜封盘口,在保鲜膜上打几个小孔。先置黑暗处培养24小时。培养室温度为25℃;荧光灯光源,12小时光照,光照强度2000-2300勒克斯。如覆盖几天后的保鲜膜上结有一层水雾,则表明混合土湿度适合孢子萌发。普通针毛蕨配子体性器官出现后,每天用喷壶喷水1-2次,以利受精。

主要价值

普通针毛蕨在中国民间被广泛用于治疗水肿、外伤出血,具有清热解毒、去瘀散结的功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