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9-27 23:29
《普遍整合的福利体系》是景天魁等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2014年4月。
该书在对中外社会福利理论批判性继承基础上,探索社会福利普遍整合的底线公平基础,阐述了底线公平理论含义、主题及适用范围,提出“普遍整合福利体系”和“普遍整合福利模式”概念,系统论述了“普遍整合福利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科学依据、制度构成和运行机制,梳理了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西方经验和亚洲经验,深入全国各地调查和了解广大民众的社会福利需求,探讨了社会福利体系普遍整合的制度设计,为推进各项社会福利制度的普遍整合提供了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该书提出依靠劳动就业实现普遍福利
普遍福利涉及养老、医疗、就业、收入、教育、住房、生活和社会服务等民生内容,其中,既有普惠性的方面,也有创造福利的方面。该书所提出的普遍整合型福利体系的框架和政策体系不再把创造福利的因素“劳动就业”放在福利体系之外,仅作为外部因素、外在影响因素,而是将其内化到福利体系之中。这种理念为进一步理解普遍整合型福利体系提供了着力点。劳动就业本身既是一种的福利,也是实现普遍福利重要的内在因素和根本源泉。中国从特殊福利走向普遍福利,就要强调福利对象的全民性和福利内容的丰富性,这必然要求将创造福利的因素纳入到社会福利体系之中,否则普遍福利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除非没有劳动能力者,可以另当别论;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首先创造福利,尽到应尽的责任,然后才有享受福利的权利。
二、该书以底线公平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
“底线公平”强调的不是一种低水平保障,它强调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责任边界,强调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合理共担的责任结构。底线公平理论认为,公民在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基本福利需求属于基础部分,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底线,需要刚性机制予以保障;底线以上非基本需要方面的权利差异性,则由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发挥作用。底线公平理论坚守的弱者优先、政府首责、社会补偿和效益持久等原则,为科学划分福利供给与需求的责任底线,实现普遍整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与对策。作者认识到社会福利模式的核心不是高福利或低福利问题,而是运用底线公平确定福利模式的适度、适应、适合问题。福利模式的适度性是指福利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相适合,经济上能够支撑和持续,福利增长没有超出经济的支持能力,不会成为经济上难以承受的负担,反而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福利模式的适应性就是要适应市场化带来的社会结构和职业的变化,适应城市化所带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身份转变。福利模式的适当性强调不论哪种福利模式都应当促进福利权利与福利责任的统一,补缺型与普惠型、刚性与柔性、强制与自愿、政府与市场、差别与一致、整体协调与多方共担相结合,这种综合、包容、多元、协调的福利模式,既符合中国兼容的融通性思维方式,也符合中国的国情、社情、人情。
荣誉表彰
《普遍整合的福利体系》入选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评“201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好书”。
景天魁,1943年生于山东蓬莱,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和1987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