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5 08:00
普韦布洛号通用环境研究舰(USS Pueblo AGER-2,Pueblo为西班牙语,意为“人民”)是一艘原属美国海军的间谍船,因1968年1月23日在朝鲜东岸、元山港外海的日本海(即朝鲜东海)海域进行谍报任务时,遭朝鲜方面勒令停船接受检查并以非法入侵领海的理由逮捕,而引发两国之间的政治紧绷因而声名大噪,史称“普韦布洛号危机”(Pueblo incident)。
普韦布洛号原本是于1944年4月16日完工下水由美国威斯康辛州奇瓦乌尼市(Kewaunee,WI)奇瓦乌尼造船与工程公司(Kewaunee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 Company)所制造的FS-344号货轮,隶属美国陆军,但在1966年时移交给美国海军,改名为普韦布洛号。移交初期该舰仍作为轻型货船使用,舰体编号AKL-44,但稍后旋即改装成情报搜集船并重新编号为AGER-2。AGER是“辅助通用环境研究”(Auxiliary Gener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的缩写,是一个由海军与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NSA)所合作的计划。普韦布洛号排水量895吨,以一对柴油动力引擎作为动力来源,极速仅有12.7节(约23.5公里/小时),且武装是一门50口径双联装的勃朗宁M2重机枪。
由于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从1947年开始以美国和北约为首的西方集团,与以苏联和华约为首的东方集团开始了冷战对峙。两个集团除了经济、军备与科技的全面竞争外,其次还有十分隐蔽的间谍战。
1952年10月2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下令将武装部队安全局(Armed Forces Security Agency, AFSA)更名为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SA),使命是在国防部长的领导下依据美国通讯情报委员会(United States Communications Intelligence Board, USCIB)制定的政策收集和撰写通讯情报。 很快,国家安全局便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2000多个监听站。但这些监听站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非洲只有两个,南美洲则一个也没有。为了解决该问题,国家安全局仿效苏联,将退役货船用于情报收集,使之成为流动监听站。
1965年,海军部仿效国家安全局的做法,单独发起了一个将轻型货船改造为“辅助总体环境考察船”(Auxiliary Gener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GER)的计划,“旗帜”号(AGER-1)、“普韦布洛”号(AGER-2)和“棕榈滩”号(AGER-3)相继诞生,主要任务是在目标国家的近海收集信号情报和水文资料。
国防部之所以批准该计划,根本原因在于相信美苏之间在互派间谍船问题上存在“对等原则”——只要对方间谍船不侵入己方领海,则听之任之;即便对方间谍船驶入己方领海,也不发动攻击,仅要求其重返公海。军方领导人特别是情报部门首脑还认为,其他共产党国家在苏联的“约束”下同样也会遵守这一原则。由于对“对等原则”深信不疑,加上资金紧张,船只改造、人员配备和试航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远距离无线电导航系统误差较大,通讯设施性能不佳,信号情报收集设备和军事装备安装位置不当,紧急破坏方面准备不足;船员年龄偏低且缺少训练,翻译人员水平欠佳;试航时设备多次出现故障并遭到敌国骚扰等现象没有受到决策者应有的重视。 不过,对“普韦布洛”号来说,更糟糕的是首次航行任务的提出及其风险评估。
1966年秋天开始,朝韩非军事区武装冲突的次数明显增加。 鉴于此,1967年下半年,“联合国军”司令兼驻韩美军司令查尔斯·博恩斯蒂尔第三(Charles H. Bonesteel III)、美国情报委员会(U.S. Intelligence Board, USIB)和国防情报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均建议或呼吁情报机关加强对朝鲜军事活动的侦查,对朝鲜发动“颠覆和常规战争”的能力与意图作出评估。 考虑到朝鲜电子情报收集的优先性,美国驻日海军司令提议,将朝鲜作为“普韦布洛”号处女航的主要目标,任务为体察朝鲜东海岸电子情报收集环境,分析朝鲜海军活动情况,监视苏联海军在对马海峡的动向,试探苏朝对公开情报收集活动的反应,报告苏朝军队的调动情况并评估自身能力。期间,“普韦布洛”号要在朝鲜海岸进行长达17天的作业,有时必须深入距离朝鲜海岸约13海里处,并在“极为危险”的元山港附近收集电子情报。军方对此次行动的危险程度进行了评估。评估工作总体上来说进行得较为仓促,原因是至少有四级共6个国家机构参与其中,而时间却只有短短的12个工作日(其间又恰逢圣诞节),且同期还有808项敏感的军事情报收集任务接受评估。在考虑是否批准这项行动计划时,各级审查机关均将以下假设作为“不容置疑”的评估前提:朝鲜会遵守公海法,允许外国战舰在其宣称的12海里领海之外作业。最终,此次行动被认定为“最低风险”。1968年1月2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告知驻太平洋美军司令,“普韦布洛”号行动计划获准。
1月11日,“普韦布洛”号驶离日本佐世保港,开始执行任务。23日上午,“普韦布洛”号像以往一样来到元山港附近收集情报,一切都非常平静。午饭时分,航信士官发现远方一艘朝鲜SO-1型猎潜舰艇正在全速靠近。在距“普韦布洛”号约500码处,猎潜舰艇开始作顺时针环行,并以国际旗语询问“普韦布洛”号的国籍。船长布赫(Lioyd Bucher)不予理睬。15分钟后,另有三艘苏制朝鲜P-4型鱼雷艇高速靠拢过来。“普韦布洛”号船员仍然将其当成惯常的骚扰。突然,朝鲜猎潜舰艇用旗语命令道:“停船,否则我就开火。”“普韦布洛”号答复说:“我船处于国际水域,欲在此停留至明天。”没过多久,两架苏制朝鲜米格21战斗机飞至“普韦布洛”号上空,另外还有一艘猎潜舰艇和一艘鱼雷艇驶出元山港,前往事发地点。由于性能不良,普韦布洛号虽曾试图逃离却因速度不足而被包围,并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遭到逮捕,“普韦布洛”号被俘,船员1死4伤。
1968年2月中旬,美国开始在板门店同朝鲜方展开谈判,谈判中美国提出“先放人,后调查”的建议,而朝鲜坚持认为放人的前提是美国为“普韦布洛”号在朝鲜领海的间谍和敌对活动道歉并保证永不再犯,双方僵持不下。
1968年4月中下旬,朝鲜军事分界线以南地区连续发生了几次武装冲突。从4月份开始直至5月初,朝鲜全国始终处于战备状态,政府公开宣传美国随时可能发动战争,美朝板门店秘密谈判开始了10个多月的僵持。
1968年12月17日第26次会谈举行后,美国同意“有条件道歉”,承认错误、道歉、保证不再发生此类事件,作为朝鲜方面将人质释放的交换条件,但朝鲜仍宣布没收该舰。82名被俘船员以及死亡船员的遗体在板门店移交给美方,船长和副船长回国后曾因没进行任何抵抗就放弃了船只而被送军事法庭起诉,最后未做判决。
迄今为止该舰仍然由朝鲜方面保管,1998年普韦布洛号被拖到西海岸,停放在平壤的大同江畔,据说是舍门将军号事件发生地,作为博物馆用途而成为当地非常受观光客欢迎的名胜,但美国海军方面并没有将其自海军舰艇名册(Naval Vessel Register)中剔除,名义上仍然是现役中的舰只。美国虽一直保持要求归还普韦布洛号的态度,而朝鲜方面也数次以归还该舰为条件换取与美方建立较密切外交关系,但由于双方在核子武器发展、人权问题上一直有极高度的歧见,因此美方并没有将普韦布洛号的归还视为第一优先,而让这件事一直搁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