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真八角亭

更新时间:2024-04-13 11:55

景真八角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乡景真村景岱佛寺内,第三次迁移建盖于傣历1063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占地面积74平方米。

历史沿革

据景真傣文地方志载:“景真佛寺历史久远,但因其地址不理想而三迁其寺(包括三迁其亭),第三次迁移才建盖在现在的山岳上。”又载“第三次迁移建盖于傣历1063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当地傣族僧人厅蚌叫主持修建。八角亭在傣族地区称布萨堂,即戒堂。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凡中心寺以上级别的佛寺都须设置戒堂,其重要性仅次于佛股。据傣族地区佛教传说,布萨堂是仿照佛陀的八角金丝帽(即卡钟罕)修造的。《博岗》记载:“景真八角亭系佛教高僧厅蚌叫所建。”为修建景真八角亭,厅蚌叫曾到泰国缅甸参观亭塔式样。返回景真后,聘请一位“贺勐缅”(直译为普洱汉人)作技术指导,是傣汉两个民族共同劳动的结晶。

傣历1214年(1852年),八角亭因“射广火”(黄牛驮子事件)而遭到破坏,亭内金银饰物被劫。后来经过一次修葺,至“十年动乱”期间又遭破坏。

建筑格局

景真八角亭是景真中心佛寺的重要建筑,坐落在景真村旁一座紧靠流沙河的圆形山丘之巅。占地面积74平方米。八角亭形呈八角之状,属砖木结构,亭约20余米高,由基座、亭身、刹顶三部分组成。

基座全为砖砌,高2米,边长8.6米,平面是折角“亚”字形,有31个面,32个角。亭座上下垂直,中部渐向内收缩呈台阶状,用蓝、黄、红、绿、白等色分台粉饰,使每一台阶格外清晰。

亭身乃分8面,每面设有两根外突的方形台柱,柱间凹陷处设墙,颇似八道关闭的门。门形壁上绘有象、狮、虎、牛、彩云等彩色图案,组成一座以动物为主的画廊。亭身南面设有一门,是与亭基相连的拱”门式建筑,拱门上方设有一个佛龛,内供铜质佛像一尊。在塔内有一个亭室,呈方形,边长6米,面积36平方米,亭室高2.5米,室内有24面墙,东南西北各立门户,门下设有台阶可供上下,门面上印刷着美观而具有傣族特色的花纹。两座用红棒木制作的大门上,分别雕绘有傣式太阳花和双龙交尾图案。拱形门外有一对麒麟分立两旁,并有神龙舞爪塑像。亭子的外墙上镶嵌着玻璃,阳光斜射之时,亭墙便闪射出奇光异彩。

屋顶按八个方向作8组10层两面坡悬山屋面,重叠递升,呈曲线状渐次收分,至最上处攒尖于一圆盘之下。圆盘之上设宝刹,有十三重相轮、宝珠等。屋面八方10层120条脊上排满金塔、瑞兽、火焰等琉璃脊饰。亭之顶端置有直径为1.9米的铁皮圆盘,盘中央插着一根长4米的铁杆,杆上挂着用银片打制而成的花卉图案,称为亭之刹顶。

文物遗存

亭室内部塔抹黑色泥皮,上镶嵌着各种彩色玻璃以及用漏版金水印出的各种花卉、动物、人物图案。亭身的木质结构部分呈八角形,其瓦脊和垂脊,上都装置着吻兽、小佛塔或其他各种陶饰物,八个阁角之上都有金鸡、凤凰,风檐板间镶雕色彩鲜艳的异卉奇葩。亭之顶端盘中央插着一根长4米的铁杆,杆上挂着用银片打制而成的花卉图案。圆盘上和八个角的屋檐边沿均悬挂着无数铜铃。

历史文化

清朝初年,有一位爱游历的“贺勐缅宁”(傣语:内地汉人)来到景真,他为此处的艳丽风光所陶醉,想造一个纪念性建筑,得到当地傣族居民赞同,他汇集能工巧匠,设计绘图、备料,建造了这座奇绝可人的亭。又说,基座刚建好,那位汉人得信,家中有急事需要他立即返回。他回了家,心里惦记着八角亭,就委派了一位傣族朋友来景真,继续完成建亭工程。竣工时,他不能亲到,就命仆人捎来一块地毯。地毯放置到亭中间地上,尺寸形状严丝合缝。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景真八角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景真八角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乡景真村景岱佛寺内。

自驾前往景真八角亭,从勐海县城区出发,大约17千米,需要28分钟左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