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思风

更新时间:2024-06-27 11:14

《暑热思风》是宋代诗人王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四句写因暑热而思风,担心天下的人苦热,产生了思风的愿望。后四句写对风的祝愿,从江海水中风能带来降雨。全诗抒发诗人忧世济民的情志,诗词笔力雄健,有气魄。

作品原文

暑热思风

坐将赤热忧天下①,安得清风借我曹②?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岂随虎口令轻啸③,愿助鸿毛绝远劳④。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坐:因为。

②清风:清微的风,清凉的风。我曹:我辈。

③虎口:比喻危险的境地。

④鸿毛:鸿雁的毛。谓其轻微之物。

⑤等闲:寻常,随便。

白话译文

身受赤热就更为苦热的天下人忧愁,怎样能借得清风让我辈消暑解优?

应猛力卷起阵阵大雨免使年岁道旱,驱尽闲云好让高空展现晴明气候。

岂可听从虎吼声威才生风轻啸,但愿力助鸿毛远飞能不费烦劳。

可怜江海徒然辽阔无边,凭借风力才能兴起汹涌波涛。

创作背景

该诗具体创作年份未知。诗人在某夏日因暑热难耐不由念及天下贫困的人们,有经国济世之志的他正是在此情景下抒怀言志而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紧扣标题从暑热入笔,诗人因自己遭受赤热,而担心天下人的为赤热所苦;次句点“思风”,因担心天下的人苦热,就产生了思风的愿望。这两句寄情深远,是诗人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声音。

第三四两句,进一步抒吐了作者“济世泽民”的赤忱,这是高昂振拔的笔墨。第三句寄望于风能卷雨,使年岁不致成为旱年而使人民遭受旱灾;第四句寄望于风能驱尽闲云,使高空晴朗,现出一个澄清的世界。“无岁旱”则民受恩泽,“放天高”则时运清平。寄托的寓意极为明显。这两句仍从思风着笔,但笔力千钧,使诗意更深一层。

第五六两句,是对风的祝愿,在句法上是从陡峭中进行转折。以虚笔写风,驰骋想象,寄托希望,祝愿风啸不随权势威力,随虎口以轻啸;而要给卑贱者以动力,助鸿毛以高飞。设想相当奇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立身处世的高节。

结尾两句,是思风的余文。其实不然,而是作者想到无边无际的江海,虽然可爱,但江海必须借助于风的威力,兴风作浪,使江海激荡,给世界增添奇景壮观。使有志之士得以开拓万古的胸怀,因思风以济天下之忧,拓展笔势,展示理想,使意境升华。这两句为思风别开生面,收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这首诗以暑热而担心天下百姓念及救济天下人的饥渴,渴望社会清平之情,深见作者忧时之情和济世之志。诗词笔力雄健,思致高远,造意奇崛,令人联想奇妙。

名家点评

宋代诗人张邦基:“广陵先生逢原尝为《暑热思风》,诗云力卷雨来无岁旱,尽驱云去放天高。客有传示王介甫,叹曰:有致君泽民之志,惜乎不振也。”(《墨庄漫录》卷一)

原上海诗词学会顾问马祖熙:“全诗八句,写了六层意思,前四句三层,是因暑热而思风的主旨;后四句三层,也是思风,是从旁面着笔以为衬托。笔力雄健,思致高远,可见作者诗风的一斑。”(《宋诗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王令(1032—1059),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诗人。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以教书为生。擅长诗文,其诗风格奇崛豪放。其诗风格奇崛豪放。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都很推重。有《广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