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09 03:22
《暗算》是中国当代作家麦家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3年。
《暗算》讲述的是国家安全部门701的故事,小说通过听风、看风、捕风这三章,分别描写了特别单位701的三个部门监听局、破译局、行动局中的传奇人物。
听风者讲的是监听局历史上最天才也是最接近疯子的一个侦听员瞎子阿炳,他在中外关系最紧张的时刻侦听出敌军的一百零七部秘密电台,从而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自己带来了无上的荣耀。而这个天才同时也是脆弱的、愚昧的。他没有性能力,以为只要跟妻子抱着睡在一张床上妻子就能怀孕。妻子怕离婚与人偷情生下了孩子,他异于常人的耳朵却从孩子的啼哭声中听出了自己被戴了绿帽子,并因此自杀。
看风者讲述了破译局欧洲处先后两任处长陈二胡和黄依依的故事。黄依依是破译局历史上唯一的女处长,被人称为有问题的天使。她在一年的时间里破译了苏联保密期限在十年以上的高级密码,却死于医院厕所的一扇弹簧门。在701内部,黄依依的存在和离去都像是一个传奇。破译处后来成就最大的陈二胡,在退休后患上了职业病,把日常的生活当做密码一样去探求真假虚实,陷入破译的迷阵中不能自拔,最终因为成功破译一部被弃用的密码而导致心脏病发作去世。
捕风者中的两则故事,一个是共产党利用越南士兵韦夫的尸体向美军传递了假情报,使解放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另一个则是潜伏在国民党保密局中的共产党人员“鸽子”,因为在分娩时情不自禁地喊出已经牺牲的丈夫的名字而暴露被捕。
参考资料
麦家表示他曾经是一名军人,1981年麦家被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录取。这是一所培养军事情报人员的秘密院校,毕业后麦家被分到某情报机构工作。在那里他结识了一群特殊的军人,罕见的才华和胆识本来可以让他们成为名利场上的宠儿,但由于从事了特殊的职业,他们一直生活在世俗的阳光无法照射到的角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命运是永远的秘密。麦家后来离开了情报机构,然而,他曾经的战友们却没有走出他的心间。时代在转眼间变的喧嚣,越是喧嚣,他们在麦家心间的形象越是变的鲜明、亮丽。麦家表示时代变了,有些美德变成了迂腐,有些崇高变成了可笑,有些秘密变成了家喻户晓,但他相信,他的战友们没有变,他们不会变,他们不能变,他们依然是从前,麦家为他们感动,也为他们心酸。就怀着这样的情绪麦家以魔术的方式通过小说《暗算》再现了他的战友们,这也是唯一能展现他们的方式。在喧嚣中依然像磐石一样坚定、安静的人,麦家怀着感激的心用《暗算》来纪念他的老战友们。
麦家从军十几年,对情报领域的工作与生活有很深的了解,对那些从事秘密工作的怪才英雄们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无奈的惋惜。可以说《暗算》就是麦家为这些秘密工作者们树碑立传的明证。
阿炳
第一部“听风者”的主人公,阿炳是奇丑无比而又超人无比的听觉怪才。他又瞎又傻又没有正常生活能力与思维,但他却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听觉,阿炳既像个孩子,又像个疯子,既可笑, 又可怜,既蛮横,又脆弱。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在侦听过程中阿炳简直是神奇无比,在极短的时间内迅捷地“听”出了全部敌台,为国家监控敌台获取情报做出了杰出贡献。为此,组织上为了褒奖他不仅给他记了功升了级,还给他娶了老婆,希望能了却他传宗接代的意愿。阿炳具有超群的听力,却无性的能力,更不谙男女之事,以为只要跟女人睡在一起就会生出孩子。当他凭着出奇的耳朵听出儿子不是他亲生的时候,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按乡规老婆偷汉生了野种, 当丈夫的就只有以死来洗刷耻辱,于是他就触电自杀了,死得让人惋惜不已。
黄依依
第二部“看风者”的主人公黄依依是个反传统的女性奇才。她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放荡不羁而又风情万种,在上世纪50 -60年代绝对属于另类。然而,当她做起测试题来却立即判若两人,只用了27分钟就解了第一道题,安院长于是选中并带走了黄依依。她身上有一种妖精的气质,热艳,妖冶,痴迷, 大胆, 辛辣,放浪,自私,无忌,无法无天,无羞无耻,像个多情的魔女”。但是她天才地一举破了“光密”,但却死于“他杀” ,被张国庆的老婆用弹簧门打中了头,而头却又不偏不倚地撞在凸出的自来水管子的接口上,就这样一个天才刹那间消失了。黄依依的死不同于阿炳的死守传统,而恰恰是她那与传统格格不入的做派。
陈二湖
第二部“看风者”中的陈二湖,因习惯了不正常的解密工作,退休后却怎么也适应不了正常的世俗生活,只得又回到破译局,在破了一部毫无价值的炎密后, 因兴奋过度而猝死。
韦夫
第三部“捕风者”中借尸首传递情报的韦夫使读者对谍战手段的离奇变化叹为观止。
鸽子
第三部“捕风者”中成功打入敌人心脏的女情报员,正当秘密工作左右逢源、节节胜利之时,她却死于“生产”,即生产时的痛苦昏迷使她无意间泄了密, 从而遭来杀身之祸。
胡海洋
第三部“捕风者”中一个叫胡海洋的我军参谋,借一个与其像貌相似的尸体送出了对我军很有价值的情报,在援越战争中对美军第七防区发动了闪电战,并一举夺得胜利, 最后只身躺在了离故乡很远的大海边的墓地里。
(以上人物介绍参考资料来源)
大凡军旅作品创作总绕不开“英雄”的话题,因为英雄的制造是激励读者幻想的亮点。但随着新时期军旅文学的热播,英雄的大量复制已引起了读者的审美疲劳,英雄神化的宣扬与个人文化消费取向的不对称,使后来的军旅作品面临艺术创新的压力。于是《暗算》另辟蹊径,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的遭际,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以此重塑英雄,重新阐释崇高。
题材
《暗算》以其神秘的特情题材,神奇的特工人物,悬奇的谍战情节尽展小说的艺术魅力。题材的神秘无疑使小说《暗算》更显魅力, 和平时期对于遥远的战争年代隐秘战线上的奇人逸闻的想象激发了印证的冲动, 这种冲动转化为读者的阅读期待又与小说的神秘而真实的题材不谋而合。神秘题材的深度挖掘有赖于国家当今隐秘档案逐步解密的现实。这是对庸常题材的一次有益的反拨与尝试, 是对读者受众求新趋秘心理的一次带有诱惑性的测试。小说《暗算》是中国第一部直接描写中国反间谍部门核心机关701工作的小说,时空跨度大,三部看似相对独立实则紧密关联的《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穿插起五个迥然不同的谍报传奇。题材与现实距离的拉开也为小说神秘之美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情节
环环入扣的悬疑故事情节设置与神秘题材相匹配, 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为小说人物拓展开腾挪跌宕的弹性空间, 无论是寻找听力卓绝的瞎子阿炳还是面试数学奇才黄依依, 都是山穷水尽局面后的柳暗花明之喜, 在情节的一阻一现之间完成了审美的阅读体验。假借韦夫之魂灵叙述匪夷所思的以尸体传递假情报的方式更是将情节的功能放大到极致, 也牵引着读者的想象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天才人物的庸常毁灭也使得故事情节具备了戛然而止却予人惋惜的哲理之思, 瞎子阿炳因儿子非亲生而自杀, 黄依依死于泼妇的拉弹厕所门之举, 均使人感慨难捺,犹珠玉错碾石中,恰良驹死于庸屠。这无疑展示了天才生命的脆弱一面与命运的偶然瞬间, 也将谍报战线的残酷与冰冷一现无余。
语言
这部剑走偏锋的特情小说中时隐时现的哲理化语言为文本锦上添花,如“破译密码是听死人的心跳声”,“我相信漂亮在女人身上就像武器在男人手中,总有一天会被他们使用,恶毒的使用”等话语。麦家神秘之域中封闭而超常的灵魂的展示与描摹, 是其毕其功于一役的创作才华与策略的流露。
人物形象
麦家式的“英雄”,不仅在形象上异于传统英雄,更重要的是在文化意义和审美视角上都不同于传统英雄。小说没有为主人公的活动设置敌我二元对立的宏大历史背景,而是设计了一个个特异空间——高度机密的研究所、敌后的地下工作场景,从而制造了特殊的英雄。阿炳、黄依依都不是纯正的革命者,反而是因为革命工作需要强迫他们成为“英雄”。陈二湖可能是个英雄,但工作的狂热一度让他走入精神病院,迷失自我。韦夫死后的成名完全是革命者导演的一场戏,是人造的“英雄”。林英在生孩子上的犹豫,在情感上的迷失,使“英雄”的荣光大打折扣。由此,麦家式的“英雄”更多地在反“英雄”,排斥传统英雄的高大全,强化了主人公身上的缺陷,如阿炳的性无能、黄依依的放荡、陈二湖的古板、韦夫的性欲、林英的婚姻等。
小说一面创立着新英雄,同时又“扼杀”了新生的英雄。阿炳的自杀、黄依依的被杀、陈二湖和韦夫的病死、林英的牺牲,死亡形式各不相同。透过这些表象,小说有着展示死亡的故意。阿炳在收获了英雄般的尊重时,生理的缺陷暴露更加突出,无法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只能以自杀来解脱自己。黄依依的被杀,则是在厕所为情敌用门无意识地撞死的。陈二湖是退休后又恢复工作后为自己的狂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韦夫生前未能为革命做大事,死后却为革命立大功,他的死可谓恰到好处,符合了革命需要的一切要素。林英的牺牲是在生女儿时,昏迷过程中泄露了真正丈夫的名字导致的。这些书写的死亡具有突发性、偶然性、非正常性,表面上都是死者特有的弱点和过失造成的,可以说是他们的弱性和过失“预约”了死亡。小说力图回避传统英雄牺牲的壮烈场景,回避传统英雄牺牲的历史必然性,祛除宏大叙述中英雄死亡的道德魔咒,引导英雄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叙述
每个故事的讲解都采取第一人称的回忆叙述。回忆是对事件的再叙述,会改变事件发生的原始样式。回忆型叙述把原来立体的生活压缩成一个直线的事件,这样可以从容发挥叙述者的思考力,对事件或人物进行评价和议论。“由第一人称叙事者讲述自己的故事或感受,以叙述者的主观感受来安排故事的发展的节奏,并决定叙述的轻重缓急,这样,第一人称叙事小说才真正摆脱‘故事’的束缚,得以突出作家的审美体验……不是情节线而是‘情绪线’来组织小说,第一人称叙事方式更体现其魅力。”小说叙述时特意强化了叙述者的“在场”,而且他们还是亲历者或见证者,与被叙述者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或是相互熟悉,或是有情感的联系,或是师徒,或是战友,正是这种亲密关系使叙述者对被叙述者有着特别精细的感觉,有着特殊的情绪。小说采取抒情性叙述方式讲述显得别具一格,强调了叙述者的主观视点和内心感受,情感的叙述中有思考、判定和抒情,审美的感染力穿透了情节本身,使讲述变得浑厚,充满了生机和力量。历史或者英雄的书写转化为自我的体验,与个人的切肤之痛完美结合,这正是艺术的独特所在。
故事的讲述注意了叙述者与被叙述者的距离。“所谓距离,就是主体对客体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评判方式。”“考察长篇小说中距离即小说家对一定视角中呈现的对象世界情感价值的评判方式。首先碰到的是那些非常醒目的作者议论文字。”钱院长对阿炳评定,“阿炳的脆弱和他的天才一样出众,……他像一件透明的闪闪发光的玻璃器皿一样,经不起任何碰击,碰击了就要毁坏”。安院长讲述黄依依,多次引用安德罗的论断,来印证她的悲剧人生。施国光对陈二湖的评定,“为密码而生,为密码而死,这对你父亲来说也许是最贴切不过的,贴切得近乎完美,美中不足的是,他至死也未能破译自己的密码:‘那件事’的密码”。金深水在讲述林英时,总是使用“你母亲”一词,拉开了与林英的距离。叙述者主观化的叙述及其视点,饱含着情绪与思想意蕴持续造成的冲击力,始终在逼近对生命和道德价值的拷问,犀利而睿智。
麦家,当代小说家、编剧。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1981年考入军校,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学创作系。现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是首位被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收录作品的中国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风语》、《刀尖》,电视剧《暗算》《风语》《刀尖上行走》(编剧),电影《风声》、《听风者》等。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风声》获第六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