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丝孢霉病

更新时间:2024-01-20 23:55

暗色丝孢霉病是一组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或系统性感染,多见于热带。临床表现为浅溃疡、淤斑、褐黑色斑或状增生,自觉微痒或轻度胀痛,有的可无自觉症状。靠真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病因

由暗色真菌引起,该菌在植物和土壤中存在,可能经皮肤破损处植入或吸入真菌孢子而感染,为外源性和条件致病性感染,患者多见于常与植物和土壤接触者。

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浅溃疡、淤斑、褐黑色斑或状增生,自觉微痒或轻度胀痛,有的可无自觉症状。皮下组织型常有孤立、深在的皮下或肌肉的脓肿或囊肿,大小不一。系统性可由皮肤或皮下组织型暗色丝孢霉病播散至淋巴结、肺、脑及胆囊等所致,亦可无皮肤损害,初发即为淋巴结或血液播散。分型如下:

1.皮肤浅表型暗色丝孢霉病

可表现为浅溃疡、淤斑、褐黑色斑或状增生,自觉微痒或轻度胀痛,有的可无自觉症状。本型包括掌黑斑和黑毛结节病。掌黑斑是掌跖部的棕色至黑色无鳞屑性斑片,偶可波及颈、胸等部。黑毛结节病是毛干上形成卵圆形小结节,坚硬如石,呈黑色,用手指揉搓,犹如沙粒。主要侵犯头发,其次也见于眉毛和睫毛。

2.皮下组织型暗色丝孢霉病

常有孤立、深在的皮下或肌肉的脓肿或囊肿,皮损可呈杏核大或数厘米,甚至整个胸部大片斑块。皮肤呈褐红色或灰黑色,扪之有浸润感,表面粗糙,一般不破溃。活检时可见皮下组织有稀薄脓液,囊肿内有渗出液。

3.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

此型可由皮肤或皮下组织型暗色丝孢霉病播散至淋巴结、肺、脑及胆囊等所致,亦可无皮肤损害,初发即淋巴结或血液播散。脑暗色丝孢霉病的发病较急,预后差。

根据皮损表现,真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不难。

检查

取脓液和组织液镜下可见棕色和黑褐色菌丝与酵母样孢子。培养可生长出褐色和黑色绒毛样或酵母样菌落。组织病理可见多数分隔、黑色壁的菌丝,直径为1.5~3微米,偶可见分支或酵母样芽生孢子,菌丝周围有炎性细胞或多核巨细胞浸润,无厚壁孢子。

鉴别诊断

需与着色芽生菌病异物肉芽肿、皮肤利什曼病、透明丝孢霉病等鉴别。KOH检查,培养和组织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

1.局部治疗

对于局限性皮肤、皮下的损害以及角膜炎鼻窦炎宜手术切除,但要完整,避免再次植入菌体。此外,也可以应用局部加热疗法。

掌黑斑外用抗真菌药常可见效,角质溶解剂(如10%硫磺霜、6%水杨酸、12%苯甲酸软膏或酊剂)也可应用。黑毛结节病常用治疗方法为将毛发剃光或每天清洗毛发,用手刮去结节,再用一些抗真菌剂即可治愈。亦可用含酮康唑和二硫化硒的药液洗涤病发。

2.全身治疗

适用于系统性损害、手术无法切除的病例。大多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疗效欠佳,需要长期、大量服药。

对外瓶霉引起的感染,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效果较好。毛样枝孢霉感染仅对氟胞嘧啶较敏感,可与两性霉素B合用。伊曲康唑,持续12个月以上,可能有希望治疗非手术切除的暗色丝孢霉病。

预后

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预后差,常导致死亡。在饮食上一般要慎用海味、蛋类、豆类以及刺激性饮食,还应清淡饮食。随访及反复的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很有必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