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客热

更新时间:2022-08-24 22:51

暴风客热,中医病名。又名暴风客热外障、暴疾风热外障等,俗称火眼。暴风客热是因风热之邪侵目所致。以白睛猝然红赤,生眵流泪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指传染性不强、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及过敏性结膜炎。

名词解释

本病为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且有明显红肿热痛的眼病,故名暴风客热。最早见于《银海精微》。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结膜炎。

历史沿革

该病名首载于《银海精微· 卷之上》,但对本病症状记载较详的当是《秘传眼科龙木论·暴风客热外障》,书中说:“此眼初患之时,忽然白睛胀起,都覆乌睛和瞳人,或痒或痛,泪出难开。”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指传染性不强、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及过敏性结膜炎。

病因

多因风热之邪外袭,客于内热阳盛之人,内外合邪,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故猝然发病。

病机

本证多因风热毒邪,突从外袭,风热相搏,交攻于目,猝然而起;如原有肺胃积热,与风热之邪交炽于目睛,则症情更重。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骤然发病,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甚则白睛赤肿隆起,多眵。治不及时,可致黑睛边缘生翳。

2.睑内面红赤,粟粒丛生。

3.患眼沙涩,灼痛,刺痒,畏光,眵泪胶粘。可伴恶寒发热,鼻流涕等症。

病证鉴别

1.天行赤眼:以白睛暴发红赤,相互传染为特点。发病急但病势较暴风客热为缓,眼眵清稀,可引起广泛流行。

2.瞳神紧小:以瞳神展缩失灵,持续缩小,甚至小如针眼,视力下降为特点,其泪多但无眵,白睛呈抱轮红状。

3.绿风内障:以瞳神散大,呈淡绿色,眼压升高,白睛混赤,黑睛混暗,泪多无眵,头痛如劈,眼胀欲脱,视力骤降,恶心呕吐为特点。

相关检查

1.眼部检查:胞睑红肿,白睛红赤、浮肿,胞睑内面红赤,眵多黏稠。严重者可见附有灰白色伪膜,易于擦去,但又复生。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发病早期和高峰期眼分泌物涂片及细菌分离培养可发现病原菌;结膜刮片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增多。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暴风客热,症见胞睑红肿,白睛暴赤,热泪如汤,羞明隐涩。如风重于热,兼头痛鼻塞,恶寒发热,脉浮数,舌苔薄白;如热重于风,则眼珠剧痛,白睛浮壅,高于风轮,眵泪胶粘,口渴烦躁,便秘溺黄,脉象数实,舌苔黄腻。

治疗原则

疏风清热,祛毒明目。

证治分类

(一)风重于热

症状:胞睑肿胀,白睛红赤,痒痛兼作,粟粒丛生,羞明多泪。全身多伴有头痛鼻塞,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

治法:疏风解表,兼以清热。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荆芥、防风、前胡、羌活、独活、薄荷、川芎、白芷、白术、甘草、枳壳、黄芩、桔梗。

(二)热重于风

症状:白睛浮肿,赤痛较重,胞睑红肿,眵多胶结,重者可见灰白色伪膜附着,热泪如汤,怕热畏光。全身并见口渴溺黄,苔黄脉数等。甚则可有大便秘结,烦躁不宁。

治法:清热泻火,兼以疏风。

方药:泻肺饮加减。

常用药:石膏、黄芩、桑白皮、栀子、连翘、木通、甘草、羌活、防风、荆芥、白芷、赤芍、枳壳。

(三)风热并重

症状:白睛赤肿,疼痛而痒,恶热畏光,泪多眵结。全身症有头痛鼻塞,恶寒发热,便秘溲赤,口渴思饮,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治法:祛风清热,表里双解。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滑石、甘草、栀子、黄芩、连翘、石膏、桔梗、当归、白芍、川芎、白术。

其他疗法

1.黄连西瓜霜眼药水、熊胆眼药水或10%-50%千里光眼药水滴眼。

2.胆汁二连膏涂眼。

3.针刺疗法:可针刺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睛明等穴。点刺眉弓、眉尖、耳尖、太阳放血。

转归预后

本病多为双眼患病,突然发生,一般在发病后3-4天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1-2周痊愈,预后良好。若失于调治,则病情迁延,可演变成慢性。

预防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脏毛巾揉擦眼部。

2.急性期的病人其手帕、毛巾、脸盆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应注意消毒,防止传染。如一眼患病,另一眼更需防护,以防患眼分泌物及眼药水流入健眼。

3.禁止包扎患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