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6 19:53
暹(拼音:xiān)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半包围结构。最早出现在11世纪的占婆碑铭上。“暹”的本义为太阳升起,出自《集韵》:“暹,日光升也;”。“暹”早期是中部泰族的专称; “暹”除了指称民族,也可以指称国家,中国史书称泰国为暹罗。
“暹”一词最早出现在11世纪的占婆碑铭上,其拉丁化的对音拼写一般写作“Syam”。Syam在占婆语中读作“Siam”,即“暹”音。佛历1593年(公元1050年)惹阑城的扬浦那竭罗的占婆碑刻提到,阁耶波罗蜜首罗跋摩一世重修帕卡瓦里女神神像,以田地、金银诸宝物及占婆、高棉、中华、蒲甘、沙炎(暹)奴五十五施之。佛历1750年(公元1207年)佐丹的《占婆铭刻》提到沙炎和蒲甘军队与高棉军同犯占婆。佛历16—17世纪暹人与占婆人作战一事,尽管在泰国的历史教科书中从来没有提到过,但是这些占婆碑刻还是应该相信的。暹人曾多次与占婆人作战,有些成了俘虏,被作为寺奴。但这些暹人不一定是湄南河或戎河流域的暹人。
在缅甸的碑刻中也发现“暹”一词,现存的蒲甘王朝时期的碑铭中大约有二十多处提到“暹”这个词,而且通常出现于寺院塔奴的名单中。碑铭中对他们的称呼有“跳舞的暹”、“纺线的暹”、“转(纺)轮的暹”等,蒲甘碑刻中提到这些暹人寺奴,但并没有提到他们的来源。碑铭中还常提到一个地名“甘提”(Khanti),有人认为或许这个“甘提”就是缅甸北掸邦的“坎底”。但卢斯教授考证后认为,“甘提”的地理位置在蒲甘以南约80英里的伊洛瓦底江西岸的敏布地区,而另外一个位于钦敦江上游的后来一直是掸族聚居地的“坎底”,是在更晚的时候才被提到的。由于碑刻中常提到这两个地名,卢斯认为碑刻中的暹人寺奴就是这些地区的傣人或掸人。这说明自古以来缅人就以“暹”一词称呼泰人。
稍后,在佛历17世纪中叶,高棉吴哥窟的浮雕碑铭上也发现有“暹”字出现。在吴哥长廊的西侧南面,有苏利耶跋摩二世(佛历1655—1690年)军队的低浮雕像,走在行列前头的是弓箭部队,碑铭刻着一段古高棉文字,式岱司解读为:“波摩约·成喃王的随从导引着暹谷(人)。”公摩万纳立蒂蓬巴攀亲王解读为:“狩猎部分的职官前进,引导着暹谷(人)。”
“暹谷”的意思,按照高棉语法,“谷”应该是“暹”的形容词或扩大词,如暹丹(黑暹)、暹考(白暹)等。按照傣一泰民族习俗,傣一泰民族喜欢用居住地或其他什么标志附加在族称后面,以区别氏族、部落或社区。傣一泰民族是水稻耕作民族,喜欢依水而居,因而其附加标志经常是河流名称,在泰国境外的傣一泰族都有此习俗。比如住在缅甸掸邦卯河的傣族称傣卯族;住在掸邦艮河的称为傣艮族;住在印度阿萨姆邦督隆巴尼河的称为傣督隆族或傣隆族;住在越南红河以北的称为傣铃(红傣人)。用这种观点试图解释“暹谷”一词,那就是住在谷河流域的暹人,“谷”放在“暹”一词后面,表明暹人的来源。“谷”是泰北地区的一条河流,经清莱府清盛县和清迈府芳县流人湄公河。谷河流域是佛历17世纪一支泰人的中心,这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兵源雄厚。仅在谷河上游的清迈府芳县一处,已发现的古城墙和废城壕就达十二处之多。到了佛历19世纪,泰族国王孟莱王在宾河畔创建了新都,泰族社会中心也就从谷河流域迁到了宾河流域。
周达观在记述罗斛国与真腊的战争中这样记载:“因屡与暹人交兵,遂至皆成旷地。”“传闻与暹人相攻,皆驱百姓使战,往往亦别无智略谋划。”这里的暹人显然指的是罗斛国人。《真腊风土记》还说:“近年暹人来居,却以蚕桑为业。桑种蚕种皆自暹中来。亦无麻苎,唯有络麻。暹人却以丝自织皂绫衣着,暹妇却能缝补。土人打布损破,皆倩其补之。”这里的暹人又似指泰国东北呵叻一一带来到泰东部巴真地区的暹人。周达观在叙述“桑种蚕种”的来源时,只说“自暹中来”,而不说“自暹国来”,不刻意于同家,而着眼于民族,亦可见此时暹民族的壮大。把罗斛国人与呵叻一带的Syam人都称作暹人,正好说明泰国一个新的民族此时已经形成。
从以上的考证可以看出,早期的“暹”一词并不是专指素可泰王国的泰族,而是安南、柬埔寨、占婆、马来等族对所有泰族人的称呼。后来素可泰王国建立了,暹人的文明逐渐汇集于素可泰,“暹”才成为中部泰族的专称。
“暹”除了指称民族,也可以指称国家,中国史书称泰国为暹罗。“暹”得自于暹国,“罗”得自于罗斛国。《新元史》载:“暹国,北与云南徼百媳妇接壤,东界安南,西北距缅国。罗斛在暹之南,滨大海。暹土瘠,不宜稼穑。罗斛地平衍,种多获,暹人仰给焉。有大河自暹达于罗斛,东南入海,每夏有黄水白海港涨入内河,农民乘时擢舟播种,苗随水以渐而长。水尺苗亦尺,水退苗熟。有播植,无耕耘,故谷丰而贱……惠宗至正问(1341—1368年),暹始降于罗斛,因合为暹罗国。”
“暹”,会意字,从日,从進。“日”指太阳:“進”是“进”的繁体,指前进、超过。“日”“進”为“暹”,意为太阳前进,不断超过先前的位置。“暹”的本义为太阳升起。《广韵·监韵》:“暹,日光进也。”《集韵·廉韵》:“暹,日光升也。”宋代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之二:“卧送秋月没,起看朝日暹”。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暹【辰集上】【日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笔顺】竖、横折、横、横、撇、竖、点、横、横、横、竖、横、点、横折折撇、捺。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