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1:06
曲(拼音:qū、qǔ)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曲尺,一说像某种养蚕器具。曲的基本义为弯曲,与“直”相对。读qū。又引申指不合理、不正直。“曲”也作名词用,指弯曲的地方。引申指局部、不全。“曲”又常指乡村曲折隐僻之处。乐曲的声音有高有低,歌曲、乐曲是曲折的引申义,此义读qǔ。
现代的“曲”字有两个来源,一个原本就写作“曲”,据《广韵》记载,古时读作丘玉切,入声,屋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消失,“曲”字读音分化,一读作阴平qū,一读作上声qǔ。另一个来源是“麯”。
“曲”字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字,出现比较早。早期的金文写作图1,文字模拟的是一种弯曲的器具,字体框内的纵横纹饰,有繁有简,应当就是“曲”字的象形古文。金文亦或写作图2,与早期的写法相比,字体的外廓相同而省去了框内的纵横纹饰。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曲”字的写法逐渐发生了变化。战国文字写作图6-10等形状,《说文》古文写作图5,小篆写作图11,诸多写法,虽然还存有“曲”意,但文字构形已与最初的象形古文相去甚远。其中,《说文》古文形殆由金文图2之类形式演变而来;战国文字图6-8则是进一步简化的结果。到了汉代,汉简帛文字作图12,汉碑写作图13,已与当代楷书“曲”字几乎一致,则全然看不出“曲”意了。
关于“曲”所模拟的器具,一种解释是曲尺,金文上面的线条表示刻度。曲尺是弯折的,所以“曲”表示弯曲。
另一种解释是养蚕的器具。《说文》这样解释:“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说,曲,蚕薄也。”这里的“薄”是指蚕帘,是养蚕的用具,像席子或筛子,用苇、竹编成,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箔”。许慎的解释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模拟器曲受物之形,但未释出具体为何器物;二是蚕薄,即蚕箔,用苇或竹编制的养蚕的器具。其实,用苇或竹编制的养蚕的器具蚕箔本身就是曲器之一。
文献中,“曲”字表示“蚕箔”用例也不少。如:《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具曲、植、籧筐,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郑玄注:“时所以养蚕器也,曲,簿也。”郑玄注中的“簿”字,用同“箔”。又,《淮南子·时则》:“具扑曲莒筐。”高诱注:“曲,薄也。青徐谓之曲。”《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勃以织薄曲为生。”裴骃《史记集解》引苏林曰:“薄,一名曲。”
由于蚕箔是由苇或竹编制而成,比较薄软,盛放东西以后,其底部容易弯曲变形。由此,“曲”引申出形容词性的意义“弯曲”“不直”。
“弯曲”“不直”的含义可以广泛应用于抽象事物上,从而派生出许多相关的意义。比如,“曲”可以指是非善恶方面的“不直”,意思是“邪恶”“不正派”。如唐代柳宗元《斩曲几文》:“且人道甚恶,惟曲为先”;“曲”可以指行为情理“不直”,意思是“过错”、“理亏”。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可以表达“不直接”,意思是“委婉”“婉转”。如《易·系辞下》:“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曲”还可以指意愿“不直”,意思是“委屈”。如《镜花缘》第四十六回:“甥女主意已定,务望舅舅曲从。”
“曲”可以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弯曲”,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用作名词,意思是“弯曲的地方”,如唐代李白《惜余春赋》:“汉之曲兮江之潭。”从“弯曲的地方”很容易就联想到偏僻,由此“曲”又引申指“偏僻的地方”“角落”。如《庄子·天下》:“虽然,不该不编,一曲之士也。”成玄英疏:“偏僻之士。”汉以后,人们把从住宅到巷之间的偏僻支巷称为“曲”。如唐代蒋防《霍小玉传》:“住在胜业坊古寺曲。”人们还把妓院称为“曲”,大概是因为妓院多设于里坊小巷。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林氏》:“咸不以为丑,爱恋逾于平昔,由巷之游,从此绝迹。”
以上诸多义项,“曲”均读作qū。“曲”还有一类义项,意思是“音乐”,读qǔ。“曲”的这个含义实际上也来源于“弯曲”之义。《文体明辨·乐府》说,“曲”的得名,是由于音乐“高下长短,委曲尽情”。由于乐曲经常配词演唱,所配歌词就称为“曲子词”。到了宋代,“曲子词”发展成为词。凡词都配有一定的曲牌,每一曲牌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都有定式,可据以填写新词。到了元代,“曲子词”又嬗变为元曲(又叫散曲、清曲)。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形式。
汉字简化后,“曲”代替了“麯(qū)”。“麯”是形声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尚未见此字。《玉篇》解释为:“米麦糵(niè)总名。”由于“麯”是由米麦制成,所以从“麦(麥)”,“曲”则是表音的声旁。
酒麯之“麯”,本义指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即酒母。如酿造白酒的一种麯,大麯。普通话中依然保留着酒曲一类词。后来,“麯”义引申泛指酒,如有一种酒叫做“枝江大麯”。“麯”字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同音替代,俗写作“曲”。如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酒不用曲糵,但杵米粉,杂以众草叶,治葛汁。”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正式把“曲”和“麯”,并为一字,确定“曲”为规范字,把“麯”列为“曲”的繁体字。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曲—屈
这两个字的基本义都是指弯曲,但是有区别。“屈”是动词,表示由直到弯的变化,跟“伸”相对;“曲”是形容词,表示弯曲的状态,跟“直”相对。屈,多用于抽象事物,如态度、理由的描写;曲,则多用于具体可见的事物,所以屈从,屈节等不能用“曲”,而曲尺、曲柄、曲轴等不能用“屈”。
【卷十二】【曲部】丘玉切(qū)
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説曲,蠶薄也。凡曲之屬皆从曲。
𠤬,古文曲。
“象器曲受物之形也”注:匚,象方器受物之形,側視之;曲象圜其中受物之形,正視之。引申之爲凡委曲之稱,不直曰曲。《詩》曰:“子髮曲局。”又曰:“亂我心曲。”箋云:“心曲,心之委曲也。”又樂章爲曲,謂音宛曲而成章也。《周語》曰:“士獻詩,瞽獻曲。”韋云:“曲,樂曲也。”《毛詩》傳曰:“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韓詩》曰:“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按,曲合樂者,合於樂器也。《行葦》傳曰:“歌者比於琴瑟也。”即曲合樂曰歌也。區玉切,三部。
“凡曲之屬皆从曲。或説曲,蠶薄也”注:曲見《月令》《方言》《漢書·周勃傳》。詳艸部薄下。其物以萑葦爲之。《七月》傳曰:“豫畜萑葦,可以爲曲也。”其字俗作䒼,又作筁。
“𠤬,古文曲”注:小徐無。
丘玉切,入燭溪 ‖ 曲聲屋部(qū)
曲,委曲。《説文》作□,象器曲受物之形。又姓,晉穆侯子成師封於曲沃,後氏焉。漢有代郡太守曲謙。丘玉切。四。
【辰集上】【曰部】 曲;部外笔画:2
(qū)《廣韻》丘玉切。《集韻》《韻會》區玉切,並音䱡。《説文》:象器受物之形。《易·繫辭》:曲成萬物而不遺。疏:屈曲委細。《書·洪範》:木曰曲直。傳:木可以揉曲直。
又《詩·秦風》:亂我心曲。傳:心曲,委曲也。《禮·曲禮·釋文》:曲禮,委曲説禮之事。
又《禮·中庸》:其次致曲。註:曲,猶小小之事。朱註:一偏也。
又《説文》:或説蠶簿。《禮·月令》:具曲植籧筐。註:所以養蠶器也。曲,簿也。《前漢·周勃傳》:以織簿曲爲生。註:葦簿爲曲也。
又樂曲。宋玉《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又姓。《史記·蒙恬傳》:御史曲宮。
(qǔ)又《集韻》顆羽切,音踽。地名。《史記·曹相國世家》:軍於曲遇。
又《陳丞相世家》:更以陳平爲曲逆侯。
又《韻補》:叶區聿切。劉植《魯都賦》:巖險迴隔,峻巘隱曲。猛獸深潛,介禽𥨥匿。
【亥集下】【麥部】 麯;部外笔画:6
(qū)《玉篇》丘竹切,音麴。同𥶶。劉伶《酒德頌》:枕麯籍糟。
又姓。晉人麯崇俗,著《郊祀志》十卷。
【亥集下】【麥部】 麴;部外笔画:8
古文:𥶶
(qū)《集韻》《韻會》《正韻》並丘六切,音鞠。《説文》:酒母也。《玉篇》:麴蘖。《釋名》:麴,朽也。鬱之使衣生朽敗也。《書·説命》:若作酒醴,爾惟麴蘖又女麴,小麴也。見《齊民要術》。
又《左傳·宣十二年》:叔展曰:有麥麴乎。註:麥麴,所以禦濕。
又通鞠。《禮記·月令》:天子乃薦鞠衣于先帝。註黄桑之服。《釋文》:鞠,云六反。如麴塵。《周禮·内司服》註作鞠塵。
又神麴,藥名。
又與筁通。揚子《方言》:薄謂之筁,或謂之麴。
又姓。《姓苑》:出西平,漢有麴演。𥶶字原刻从𦍒。
“ㄇ”的左右竖笔分别略向右、左斜行。中间短横在横中线下侧。中间两竖左短右长,右竖在竖中线右侧,末横与两竖下端相接。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