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

更新时间:2024-09-10 15:02

曲径通幽(拼音:qū jìng tōng yōu)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成语出处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曲径通幽”。

成语故事

常建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青少年时代,才名很高。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为此,他写了一首《落第长安》:“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后人认为,他没有考中的原因,不是没有才能,恰怡相反,他的才气太高,反而得不到那些庸俗的考官的赏识。但是他落榜以后,毫不气馁,终于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考中进士,是王昌龄的同榜进士。

考中进士,只是取得了候选官员的资格,还要等机会得到任用。由于没人引荐,他长期得不到授官。在等待任用的很长时间里,他在长安附近的太白峰、紫阁峰等地方游学。游历的时候,纵情弹琴,开怀饮酒。有时到山谷里去采药。回到长安时,还常常梦见自己在太白峰上看到的美丽景色。于是,他作了一首《梦太白西峰》的诗。诗中说他“梦寐升九崖,杳蔼逢元君”。大概是在梦中受到了玉皇大帝的召见吧。那时的人非常迷信,梦中见到从山脚下飞到山顶,醒来就会觉得有希望得到升官的机会。诗中还写道“结宇大星汉,宴林闭氤氲”。更直接地说明他参加了玉皇大帝的宴会了。这实际上是他希望能有机会为官,以实现他为民为国做一番大事的理想的一种心境。

常建游历的时候曾来到常熟,一日,常建游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看到晨光照亮了古刹,旭日染红了树梢。一条竹林小径,通向幽静的山林深处,佛寺禅房就掩映在野花古木之中。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洗净人的凡胎尘心。这里,万籁阒寂,只有寺院的钟声磬音,渲染出肃穆的气氛。于是提笔写下了《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成语寓意

弯弯曲曲的小路,能通往幽美景色的胜地,便是“曲径通幽”的美学道理,也是中国人处理问题时常采用的方法。人生就像一次长途旅行,笔直平坦的大道固然风景怡人,但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人世间的事情,往往变幻莫测,错综复杂,常有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人很难预料,顺境与逆境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在遇到逆境时,不抱怨,不惶然,不气馁,换个角度思考,选择委婉曲折的途径,暂避锋芒,也能帮人摆脱困境。当走完弯弯曲曲小路,走出回旋曲径处,就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柳暗花明的美妙景色。

成语运用

“曲径通幽”指弯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多形容景致僻静、幽雅。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分句。

宋·赵崇峤《望海潮·泛舟》词:“曲径通幽,小栏斜护,水天薄暮人家。”

清·陈森《品花宝鉴》五五回:“两岸绿柳阴中,露出几处红墙梵刹来,俨然图画。又见有几处酒帘飘漾,曲径通幽。”

季羡林《幽径悲剧》:“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