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苑杂坛

更新时间:2024-07-01 11:25

《曲苑杂坛》是CCTV-1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以曲艺为主的栏目,由汪文华担任主持人。

节目历史

每年正月播出《正月正晚会》,该节目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能动性、积极性,集思广益,把歌曲组合、魔术、杂技、相声、小品等“打包”成为一体。

2005年元旦期间,《曲苑杂坛》栏目推出“第六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和“全国百优小品大赛”等特别节目。

2005年4月21日,CCTV-1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曲苑杂坛》与广州电视台联合录制了特别节目《曲苑生辉庆五一晚会》。

2006年12月20日,因相声演员马季的逝世,《曲苑杂坛》于12月29日推出纪念马季特别节目《含泪观笑》。节目中播出了马季先生的《找名牌》《训徒》《新村新貌》等几个相声作品。其中对口相声《数目字》、单口相声《山东斗法》,是节目推出的马季遗作。

2007年4月27日晚,《曲苑杂坛》播出五一特别节目《为劳动者击掌》。节目里中有西安铁路局职工创作的小品《候车厅的故事》,为观众演绎了小小候车厅里的一段人间真情。河南平煤集团职工王占军、刘秋阁表演的大调曲子《送贺卡》,歌颂了人民政府对农民工的亲切关怀。同时还有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

2008年4月29日,《曲苑杂坛》在央视综艺频道和国际频道隆重推出“五·一”特别节目——打工族之歌。

2009年4月14日,《曲苑杂坛》播出特别节目《中国好人——长春篇》。该节目是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广电总局主办,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精神文明办组织创作,以长春市道德楷模的先进事迹为题材,以东北二人转为主要表现形式,弘扬主旋律,宣传凡人善举。

2011年3月22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和四川省文化厅联合录了“感恩天下”特别节目。晚会反映四川灾后重建成果的,以曲艺说唱、小品形式反映现实生活题材。晚会于4月初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

节目形式

节目特色

《曲苑杂坛》没有利用中国覆盖面最大的电视台、黄金时段、高收视率等优越条件,去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以奉献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为本,坚持按艺术规律办事,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作节目,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

节目为求改变以往曲艺、杂技类节目布景单调、表现为平淡的弱点,借于电视特技手段和高科技声、光、电效果,节目现场流光溢彩、气氛热烈、效果火爆,使民族艺术不同凡响、富于新时代特色,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满足不同的欣赏。

节目在满足观众对相声、小品、滑稽等艺术表现形式偏好的同时,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尽力将祖国各地有代表性、欣赏性、娱乐性的艺术形式展现于观众面前,说演弹唱各领风骚,天南地北别有风情,充分体现《曲苑杂坛》宏扬祖国中华艺术、尽显民族艺术瑰宝的节目宗旨。

节目创意

《曲苑杂坛》播出时间为周三晚的黄金时间,正是人们结束一周紧张忙碌的工作、尽情放松的时间。节目紧密结合弘扬民族曲艺、杂技与轻松幽默、欢乐休闲的栏目风格,迎合观众愉悦身心、欢度闲暇的心理。

为了让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喜闻乐见、“众口可调”,《曲苑杂坛》创作人员勇于创新,将多种艺术形式巧妙结合,如将口技与手影、相声与魔术、相声与杂技、大鼓与现代舞等相结合,使各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在大胆突破原有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也使节目更富于新鲜感和时代感。

节目开场曲揉进了MTV手法的弹词开篇与琵琶弹唱,传统的艺术精华与现代的表演方式令观众开怀而笑,称奇不已。这一些节目之所以叫得响,除了精妙创意外,还靠演员们出神入化的表演。节目不断推陈出新,汪文华等为了寻找新人、新节目遍访了各地,脚踏实地的精神与独具艺术的慧眼,给节目赋予时代的动感和青春的活力。

创作团队

制作团队

注:由于幕后团队更换频繁,以上只列出2011年第17期的幕后人员名单,资料来源

主持人

节目列表

节目原声

以上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以上资料来源

播出信息

注:由于节目早期播出资料暂缺和播出时间随时变动,目录只列出部分播出资料,资料来源

幕后花絮

节目评价

《曲苑杂坛》有一个很难清晰界定的身份:说它是曲艺节目,它还包含着杂技、小品;说它是游戏节目,它又没有惯常的观众参与和大奖刺激;说它是相声、评书,它又包含魔术、杂耍或者绝活;说它是中国本土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它又时常引入世界各民族民间文艺的艺术品种。为适应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欣赏需求,该栏目力求在“新、奇、特”上做文章,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人民网评)

《曲苑杂坛》的节目内容杂而不乱,荟而不糙,如片头曲中所唱,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等等,共同组成了观众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同时也让传统曲艺艺术,重新走进普通大众的视线之内。(北京晨报评)

《曲苑杂坛》的“追求个性、铸造精品、不断创新”的成功秘诀,值得观众认真地去总结和研究。节目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节目长盛不衰的经验十分值得观众研究与剖析,尤其是栏目鲜明的个性意识、自学的精品意识、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更是值得电视观众认真地总结与推广。(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