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骥

更新时间:2024-04-20 10:30

曹军骥,1971年11月出生,气溶胶专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

人物经历

1990年9月—1994年7月,曹军骥就读于长安大学地质勘探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4年7月—1997年7月,就读于长安大学矿床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9年4月—1999年10月,在美国沙漠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

1997年9月—2001年2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第四纪地质专业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方向,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2001年6月—2003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1年10月—2002年8月,担任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助理。

2003年4月—2005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3年8月—2004年8月,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副研究员。

2005年12月—2006年2月,担任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员。

2006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2007年2月—2007年3月,在美国沙漠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

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资助金额为200万元。

2012年8月—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执行所长。

2020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曹军骥建立了中国国内第一个碳气溶胶实验室,系统调查了珠三角、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和14个重要城市大气中碳气溶胶的浓度水平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定量解析其贡献来源,率先开展二次碳气溶胶研究;恢复了过去50年青藏高原冰芯记录的黑碳变化历史,并论证其环境影响;在国际上首次论证了气溶胶碳酸盐碳同位素的示踪作用,定量估算了沙尘碳酸盐的环境效应;深入研究了西安大气细粒子的污染特征与成因,为省市部门制定污染控制对策提供支持;在中国国内首次建立博物馆空气污染研究体系,系统开展了秦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等的室内大气污染特征与控制对策研究;建立综合的黄土粉尘源谱库,参与系统总结风尘全球铁联系的过程与机制。

根据2022年4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曹军骥先后发表SCI论文70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PNAS等论文20余篇。全部论文被Google Scholar总引用约5万次,H-index为105;被SCI总引用3.6万余次、高被引指数H-index为88(截止2022年4月)。2015年起连续入选中国环境领域高被引学者名录,2018年起连续4年5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2021年起同时入选地学领域与环境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位居“全球顶尖科学家”地学领域中国内地前十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参选院士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人物评价

曹军骥扎根在西部踏实工作20年,学术上坚持与国际接轨,强调自主创新,主要在碳气溶胶理化性质与环境效应方面做出突出成绩,为中国气溶胶科学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西部的黄土掩埋了多少历史,却遮掩不了他的一颗火热的心。他扎根西部一干就是二十年,立志为祖国西部的环境研究奉献青春与激情——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第十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获得者颁奖词)

曹军骥致力于中国空气污染控制研究20余年,在气溶胶与空气污染领域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开辟碳气溶胶研究新领域,系统开展PM2.5研究并提出大气污染防控新途径,为城市与区域大气环境改善做出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评)

曹军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管理创新能力强。(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马扬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