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2 09:48
曹孚 (1911-1968),字允怀,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普通农家。少时家境贫寒,靠在一所女校担任校长的姑母资助读完宝山县立第二高小和镇上教会所办罗店中西公学。1926年,因成绩优异免费保送麦伦中学高中部,这时他常在《民国日报》、《申报》的副刊上发表作品。1929年7月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初中国文、英文,并开始著述与翻译。18岁时翻译《希特勒传记》;19岁时翻译《励志哲学》。
1937年6月《大公报》曾连载《复旦优秀毕业生曹孚访问记》倍加称道。“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曹孚随校迁入四川北砬,不到两年,升为讲师,旋再升副教授。
在复旦任教将近十年时间,讲授过英文、中文、教育概论和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发表了《中国教育之前途》等论文,出版《生活艺术》《丰富的人生》和《法国失败史》(署曹元恺笔名)等著作。1947年3月,曹孚由复旦大学校长章益教授推荐,福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育研究院深造,两年半的时间内,先后获得教育硕士、博士学位,并以讲师身份在该院讲授两门课程。他的博士学问论文《杜威教育哲学中的个人与社会(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John Dewe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深得好评。以后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聘,专讲美国教育史。
1949年9月,曹孚放弃在美任教的机会,应复旦大学陈望道校长电邀回国,被聘为教育学系教授,1951年起兼任复旦大学副教务长。同时还先后兼任光华大学、沪江大学教授。1951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开学。原复旦大学教育系调整并入华东师大,曹孚被任命为教育系首任系主任。这时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市委文教委员会副主任。50年代初,曹写出《杜威批判引论》,揭露美国生活方式和教育制度的缺点。又应上海教育局约请,在上海电台向全市中小学教师播讲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以《小学教育讲座》单行本出版,次年经修改增订,易名为《教育学通俗讲座》再版。《文汇报》特辟曹孚《教育讲座》专栏,介绍曹孚教育法。
1954年秋,曹调往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是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被推荐为全国政协委员。同年,参加我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制订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筹建,并担任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北京工作期间,曹孚编审了大量教育领域书稿。并应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整理、提供了大量评介国内外教育的有关资料、信息和文章。他还曾受命为教育部草拟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学大纲》(草案)和《教育实习教学大纲》(草案)等文件。1956年参加制定国家《关于1956-1967年发展教育科学规划(草案)》的工作,并接受委托起草、修订其中“前言”、“教育学”部分的初稿。50年代中期,曹孚相继发表《对于“全面发展的教育”问题的看法》、《“全面发展”并非“平均发展”》等文章。1957年,应中央教育行政学院之邀,曹孚对学员做学术报告,后经整理以“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为题发表于《新建设》。1961年受委托为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系学生开列必读和阅读书目,承担主编《外国教育史》的任务。1962-1964年先后在华东师大、上海教育学会、杭州大学、北京师大、沈阳师院、沈阳教育学会、吉林师大、天津教育学会作《教育学辩》《教育上的十个重大问题》《教育学中的中外古今问题》《教育科学的学习和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和师范性》《教育学的性质和任务》《教育改革的历史观》《当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潮》《教育史上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等学术报告。后接受《文汇报》与中国青年出版社邀请,撰写《教育漫谈》专栏文章与青年修养方面普及读物。
曹孚1950年发表的《杜威批判引论》,“是我国学者对杜威思想的第一次最系统、最详尽的批判......”。1953年出版的《教育学通俗讲座》“不仅文字通俗,一般小学老师都能看懂,而且说理深入、全面,使读者心悦诚服,并善于联系小学教育实际,生动活泼,远非一般枯燥的、教条式的教科书所能比拟“。该书前后三种版本加外地翻印累计印行几百万册,印象了一代小学乃至中学教师的成长,并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打下深刻印记。1961年受高校文科教材会议委托主编的《外国教育史》,作为后来几十年间大学乃至研究生教育教材,影响了几代教育学人。曹孚对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提出的理论框架和学科构想,以及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确立的研究教育史的若干重大原则,反映了”钩玄提要的学术功底“,多具开拓性的价值,并因此”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当代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奠基人的地位“。
1968年1月15日曹孚于北京病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80年为曹孚平反,经胡耀邦同志批示,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1989年曹孚的学生瞿葆奎、马骥雄、雷尧珠选编了《曹孚教育论稿》,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纪念这位教育学家和外国教育史学者逝世二十周年。该书后被选入《中外教育名著评介》。
曹孚治学,勤奋严谨而又赋予探索精神。他强调”教学如果不进行改革,培养目标、教材、教法不改革,就不会产生新的教育理论,教育科学就不会有新的发展“。”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注重在哲学高度俯瞰全局,是曹孚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不但谙究历史唯物论,用以指导教学、科研;而且深入研究西方哲学、先秦诸子和宋明理学,讲课、为文视野开阔,逻辑严密,剖析问题洞察入里,于委婉中呈现棱角。即使是探讨教育问题的通俗文章,也能兼顾个人、社会本位,从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不同视角,全方位、多层面反复陈说,富有理论魅力。
曹孚本人除在高校担任过副教务长、系主任,讲授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外,还跨学科开设过中文、英文、哲学、政治经济学、逻辑学、新闻写作等课程,拥有丰富的教育实践、教学经验。他讲课、作报告不用讲稿,”总是慢条斯理,娓娓动听,入木三分,深得学生欢迎“,在全国高教普查中,曾被评为先进教学典型。他“待人宽厚,平易近人,淡泊明志,前辈爱其饱学而谦逊,同齿乐于共事以切磋,后生仰之学不倦、教不厌”。
曹孚治学另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融会中西,贯通古今“,一方面充分吸收历史遗产,使他具备厚重的学术积蕴,一方面与世界潮流接轨,使他始终处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前沿。
曹孚的文章旁征博引,汪洋恣肆,纵横捭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40年代所写的《生活艺术》中《游戏》一文,80年代曾被香港选作高中语文教材篇目。正是这种宽广的视野、渊博的学识,使他能够“不断地、深入地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历史,并善于沟通论、史;从事教学,进行科研,深得下,浅的出,很受教育理论界称誉”。
2011年,值纪念曹孚百年诞辰之际,岳麓书社将教育学家曹孚关于青年修养的两部著作——《生活艺术》与《丰富的人生》重新整理出版,列为《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之一,并总的冠以《丰富的人生》书名。
《生活艺术》一书系曹孚抗日战争后期在重庆复旦大学任教时撰作,1943年光亭出版社出版,1945年开明书店再版。1945年后曹孚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作为《生活艺术》的姊妹篇结集成《丰富的人生》,由开明书店于1946年底出版。两部著作相继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多次再版,被当时教育期刊列入教师阅读书目。书中的一些篇目,1980年以来先后被香港出版的《中国语文》第9册、《读本问题举隅》(中学会考适用)、《中国语文精读》(下册)等中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选用。1985年这两本著作又由台湾开明书店重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