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运兵道

更新时间:2024-04-19 10:31

曹操运兵道又称曹操藏兵道,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老城内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分别通达城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

发展历史

初建

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魏武帝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

宋时期多次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使用,由于涉及军事机密,除高级将领外无人知晓,所以史书记载较少。

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余年未被发现。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发生了持续八个月的南泛,河南、安徽受灾严重,亳州城被淹,运兵道再次被深埋。

重见天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曹操地下运兵道于首次被发现。

1969年,为响应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全市群众广泛参与挖地下防空洞,先后在老城区人民东、人民西、人民南、人民北4条街道(原四门大街)地下大范围发现古地下道,已查明近8千米长。

1970年,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应志书前来考察,并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古地道情况,并得到周总理重视。同年,派梁思成前往,但梁思成病情加重未能前往。

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视察亳州,参观曹操运兵道。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7月,由于市政排水系统长期对地下道渗漏造成的危害,使运兵道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地下运兵道被迫停止对外开放,进行抢险维修。

2009年,曹操地下运兵道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开展,主要包括运兵道出入口改建扩建和运兵道旅游容量提升。拓展地面空间,设置停车场、入口广场等设施,同时完善地道内部的照明、供氧、排水防渗漏工程。

2015年9月,地下运兵道入口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在原谯望楼遗址附近的运兵道出口建设谯望楼,9月6日,谯望楼正式开门迎客。

2016年2月,亳州市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6年12月,亳州曹操地下运兵道在维修过程中新发现36米“指挥区”地道。

2017年1月,曹操地下运兵道作为亳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申报AAAAA级景区。

2017年5月,中国外交部前任部长李肇星参观曹操地下运兵道。

2018年7月,曹操地下运兵道新增四处出入口,包括停车场出口处、与老运兵道连接口处、潜隆亭和北门大街出入口两处。

建筑格局

结构规模

现存运兵道,因非一个朝代修筑使用,故结构不一,宽窄不同,高低不等。古地道结构有四种:第一种是汉唐时期的土木结构,也就是土道木顶。这种地道是早期修筑的;第二种是砖土结构,也就是土道砖砌券顶;第三种是砖木结构,也就是砖道木顶,这种结构往往与砖土结构互相交织,砖、土、木三者并存,没有规律;第四种是宋、元时期的浑砖结构,即全部用砖砌筑,这种结构在现存古地道中最为常见,可分为砖券、砖墙、砖墁三部分,砖券一般为拱形券顶,也有人字形券顶。砖墙为地道壁,一般是用单砖跑砌,也有单砖丁砌的,还有单砖站砌的。砖墁大多采用单层条砖十字纹,大隅首指挥室地墁是站砖拐子锦铺法,而且还有砖垫层。

形式风格

曹操地下运兵道以市内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门延伸,由青砖筑成,总长度8000多米。古地道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单行道是运送士兵的主要通道,道高一般在1.7米至2.1米之间,道宽0.6米至0.9米。每隔一段距离,道壁上端留有方形或竖长方形的龛洞,供放置油灯使用。券顶上方留有直通地面的通气孔,这种通气孔,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作为临时出入口使用。平行双道是指相距3米左右的两条单行道,朝同一方向延伸,两道可同时使用,为方便两道互相联系,传递信息,在相靠近的道壁上留有方形传话孔,使两地道相互通连,使用方便,传音效果好。上下两层道是指用砖券把地道隔成上下两层互相叠压的地道,一般上层地道较矮。上述四种形式的地道,纵横交错,互相通连。

内部设施

古地道内有作战的遗迹,道内设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指挥室等多种军事设施。猫耳洞主要分布在单行道的两侧,或大或小,没有统一规格。障碍券是古地道内常见的障碍之一,主要设置在单行道内,采取突然降低券顶的方法,不熟悉道内环境的人,稍不留神,就会被碰得头破血流。障碍墙设在道内“T”型转弯的地方,地道的一端筑有一条下宽上窄的砖墙,使人的活动在此处受到限制。陷阱位于单行道地墁以下,采取突然降低地面的方法,稍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或碰破皮肉,或扭伤筋骨。绊腿板设在大隅首东西走向的单行道内,在道壁下端将木板横向卡在槽内,人走到此处不注意就会被绊倒。指挥室位于大隅首西侧上下道之下道向北20米处,砖木结构,平面呈“串”字形。

出土文物

运兵道内清理出土的文物相当丰富,主要有东汉、三国、唐宋各时代的遗物,有直接用于作战的铁刀、铁剑、弹丸、铁钉、衔枚等军事器械,也有用于生活的铜镜、铁灯、瓷盏、陶瓷等器物,还有用于娱乐消闲的围棋子以及用于购物的流通货币铜钱等遗物。

运兵道的用途

据史书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曹操在讨伐董卓失败时,曾率军返回家乡,以图再起,但因其兵少将寡,曹操为不暴露弱点,出奇制胜,曹操在家乡修筑的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也就是亳州古地下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

文物价值

军事:曹操地下运兵道的发现是古代地道战的一个生动案例,也是以少胜多一个历史见证。运兵道以其复杂多变的地道种类迷惑敌人。地道的照明、通风、陷阱设置精密合理,攻守兼备。是集指挥、防守、运兵、阻截为一体的大型地下军事设施。曹操运兵道在地下蜿蜒延伸,似无尽头,纵横交错,犹如一座地下长城,十分壮观。

文化:上地道战最初在战国时期被运用,而曹操运兵道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对古代智慧的一种敬畏。地下运兵道历史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也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古代地道战术的总汇,它远远超过了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后来被被誉为“地下长城”。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视察亳州,参观曹操运兵道,并要求政府要保护好这座地下长城。

建筑:中国古代地上建筑星罗棋布,但像曹操地下运兵道这种体系兼备,工程浩大的地下军事建筑却为数不多。曹操地下运兵道以市内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门延伸,由青砖筑成,总长度8000多米,宛如地下长龙,古地道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地道以浑砖结构为主,即全部用砖砌筑,地道顶部青砖紧密排列形成弧形穹顶,受到重力时砖块平均受力,不易坍塌。由此可见这种建筑模式已被熟练运用,对古代建筑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景观景点

谯望楼

谯望楼是曹操运兵道的入口以及游客服务中心所在,是一座仿汉主体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地上六层分别为建安文学馆、序厅、书画厅、服饰厅、乐府厅、赋诗厅。地下一层为地下长城军事奇迹展厅,经过这一层,来到穿越时空隧道,就可以进入曹操地下运兵道了。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曹操兴建的谯望楼高八仞,相当于20多米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以军事瞭望以及宴请宾客、吟诗作赋,以及为修建运兵道做屏障等,是当时谯郡最高的建筑。

曹操手书

古运兵道出口处的一块石碑上刻有“衮雪”二字,衮雪是至今发现的曹操留下的唯一书迹。汉代八分(隶书)体。气宇轩昂,字如其人,运兵道则出土“魏王”文字砖,此处手书则为运兵道内砖刻。衮雪二字取材于中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

地道指挥室

运兵道结构复杂,布局奥妙,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并设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拌腿板等多种军事设施。从双行道下来,到达的这个地方是曹操的办公室,也就是中心指挥点,这个地方是离地面最高的地方,大约六米多高。这里面出土了很多围棋子,而且高度比较高,宽度也比较宽,而且这个地方是中心点,无论怎么走,东西南北都是相通的,所以说这个地方为就是曹操的办公室。

保护措施

地道修缮

2004年7月,由于市政排水系统长期对地下道渗漏造成的危害,使运兵道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地下运兵道被迫停止对外开放,进行抢险维修。

2009年,曹操地下运兵道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开展,主要包括运兵道出入口改建扩建和运兵道旅游容量提升。拓展地面空间,设置停车场、入口广场等设施,同时完善地道内部的照明、供氧、排水防渗漏工程。

地道保护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月,国家文物局公布《关于亳州古地道抢险加固工程立项的批复》,同意安徽省文物局对亳州古地道的维修项目。

旅游信息

门票信息

价格:50元每人(2019旅游年10元每人)

开放时间:8:30-17:30

特惠政策

A:免费政策:1.2米(不含)以下免票,70岁以上的老人、军官、残疾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B:优惠政策:儿童身高1.2米—1.4米儿童票,60—69岁持老人证购老人票。

交通

公交:乘坐6、8、10路公交车到人民医院北院站下,步行约3分钟即到。

开放时间

据亳州市文旅集团消息,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6月9日起夜间开放,开放时间为18:00-22:00。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