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8 16:13
曾华鹏(1932~2013.01.27),男,汉族,福建石狮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扬州大学原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原理事。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年专家称号。2013年1月27日上午,曾华鹏因病去世,享年81岁。
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扬州财校、扬州师专语文教员,扬州大学(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
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专著《现代四作家论》(合作)、《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副主编)及《现代作家作品论集》等十余部。
《郁达夫评传》(合作)、《冰心评传》(合作)、《鲁迅小说新论》(合作)获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郁达夫评传》获国家教委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道德文章润泽后代
获悉曾华鹏离世的消息后,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许建中非常沉痛。他说,曾华鹏老先生用他的道德文章润泽了后代。曾华鹏先生在当今中国文学界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对所研究领域的钻研,令人高山仰止。
许建中说,尽管他的人生在前半部分历经坎坷,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文学研究的追求,最终达到了令人仰望的高峰。“曾华鹏老先生,不但自己有所建树,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在教育后辈上的无私。”许建中说,对于后学,他从来都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可以说,现在很多活跃在中国文学评论界的专家,不少都是受到过曾华鹏老先生的教导或指点的。
“他在校期间,包括退休之后,都是把扬州大学文学院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关注。”许建中说,在曾华鹏老先生住院期间,很多领导,他的很多学生,都前往看望过他。现在先生已经去世了,作为他的后学,现在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继承先生的遗志,将扬州文学评论继续发扬光大。
难忘曾先生一课
听到曾华鹏去世的消息,扬州作协主席杜海感到很突然,“原来还想在春节前登门拜访。没想到,这样的愿望无法再实现了。”杜海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就曾到扬州大学听他讲课。他是福建人,所以会有一些口音,但是他的讲课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杜海表示,曾先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非常透彻。由此引申出来的知识面非常宽广,每次听他讲课,都获益匪浅。曾华鹏先生除了讲课,自己也是著作等身,他与人合著的《郁达夫评传》《冰心评传》等作品,都是现代文学评论界研究的重要著作。
他带学生有“三不”
据曾华鹏学生徐晓红回忆,先生治学严谨,研究成果颇丰,但并不热衷于著书立说。为了撰写一篇作家论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考证,历时两年多,这篇论文填补了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空白。论文发表后,有出版社请他就此出一本书,先生婉言谢绝。他认为,既然一篇论文就能说清的事为什么硬要凑一本书?对于学界的抄袭、“炮制”论著、花钱出书等腐败之风,先生深恶痛绝,他经常对学生们说,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书读多读透了才能动笔写文章,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那是不道德、没有气节的行为。
先生带研究生有三“不”。一是不帮学生推荐论文。凭他的学术地位为学生推荐论文并不难,但先生坚持认为书读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写出好文章,好文章不需要人推荐;二是不帮学生联系工作。先生桃李满天下,学术界、文化界、政界等各条战线不乏精英要人,但先生从不利用这些关系。他经常说,要公平竞争,凭实力取胜,找关系托人情是靠不住的;三是不接受学生宴请和任何礼物。先生德高望重,逢年过节,去看望他的学生不在少数,从教四十多年来,先生立下一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带东西登门,否则不予接待。一师兄临近毕业,特地从老家背来一特产——大砚台,欲送给先生写写字,不但当场给退了回去,还挨了批评。
徐晓红回忆,先生生活俭朴,深居简出。多年来一直住在一套八十多平方米单元房里。房子装修非常简单,除了满屋子的书和几件老式的家具外,没有什么显眼的东西。加之在一楼光线不好,整个屋子显得陈旧而简陋。学校曾经想给他调换,他却说不需要,上了年纪住一楼方便。先生的内心丰富而纯真。他家的客厅很小,墙上横竖贴满了小孙子的涂鸦之作——水浒人物速写。我们去看望他的时候,他总要高兴地谈及孙子的“大作”。
走到哪里都带着书
名为“王永兵”的博客回忆,先生是一位治学极其严谨的学者,记得先生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从来不乱说话,无论是评价作家、分析作品或者点评时事、臧否人物总能把握拿捏得恰到好处,一是一二是二,言必有据。
先生每每向我们强调“打磨”于治学的重要性,并以自己写《鲁迅与安德莱夫式的阴冷》那篇文章为例,说明反复修改锤炼的重要性。先生上课,严谨而不刻板,可谓字字珠玑而又妙趣横生,里面既有学问又有人生,其中所开设的“资料与方法”一课教学生如何收集累资料和研究作家作品,对我们影响极大。
先生每一堂课都要先检查读书情况,然后又指导如何读书,对学生们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先生总是告诉学生们,读书既要广又要专,更要坚持,他说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书,一有空隙就拿出来读,先生要求我们每天至少读一部小说,或者七十页理论书籍,要经常下图书馆阅览室,如果没有时间来不及细读哪怕就是翻看目录也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