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3 01:51
男孩(格伦·汉塞德饰)是爱尔兰首府都柏林街头的一名卖唱艺人,白天,他通过在父亲的维修店里帮人修吸尘器来维持生计,到了晚上,就拿着一把吉它到街头弹唱,以此通过歌喉来倾诉心声。捷克女孩(玛可塔·伊尔格洛娃饰)是一名在都柏林庸碌生活的单身母亲,为了照顾年迈母亲和年幼女儿,做着辛苦的工作,唯一的乐趣就是弹钢琴和创作歌曲,但由于负担不起,每天只能到善心的琴行老板那里弹一会儿钢琴。一天,男孩和女孩相遇了,女孩听出了男孩歌声背后的灵魂,男孩也被女孩的真诚回应所打动,一来二往中,两人渐渐向彼此敞开了心扉,男孩讲起前女友抛弃自己前往伦敦的伤心际遇,女孩则诉说了作为贫穷移民和单身母亲的艰辛,但是对音乐的热爱,让两人对生活始终饱含热情与信心,并且对彼此情愫暗生。
在一次合奏中,男孩和女孩兴奋的发现彼此间有着惊人的默契,两人通力合作了一首歌曲,租下一间录音棚,又找到了同伴组成一支乐队去录制了一张专辑。一开始,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被专业人士所不耻,但男孩和女孩最终凭借着过人的音乐才华,还有优秀的表现打动了制作人,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与此同时,男孩和女孩也产生了些超友情的感觉,但是最终两人并没有在一起,男孩去了伦敦,临走时给女孩留下了一台钢琴,女孩的前夫也回心转意,一家团圆在一起。
以上资料来源
以上资料来源
电影的原声大部分来自格伦·汉塞德2006年专辑《The Swell Season》,部分是由格伦·汉塞德和玛可塔·伊尔格洛娃共同创作。
以上资料来源
《曾经》的拍摄计划是从2005年Frames乐队在在都柏林的演唱会上开始的,导演约翰·卡尼作为一名具有着音乐背景的电影人,他希望找到一个简单的背景和情节,选取一些现代观众能够接受的歌曲,去拍摄一部非传统音乐片,用大量的歌曲去讲述一个现代而简单的爱情故事。导演意图拍摄出一部新颖别致的电影,就像影像化的音乐专辑一样,但核心是真实的爱情故事。
导演约翰·卡尼认为,在我们的世界中,3分钟的歌曲就能相当于10页的对白,片中的人物用歌曲取代了交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故事中不存在三幕式戏剧结构,只是比普通电影更偏向于歌曲,歌曲是展开情节的关键。
最终,导演约翰·卡尼将男主角的角色设定为在爱尔兰首都柏林街头卖唱的歌手,并让Frames乐队的主唱格伦·汉塞德创作了很多适合情节发展的歌曲,几个月后,格伦·汉塞德创作了10首原创歌曲,约翰·卡尼写出了长达60页的剧本。
影片拍摄期间,导演卡尼不但和整个剧组都成了朋友,而且还充分相信整个剧组的能力,显得剧组上下的合作氛围非常融洽,导演感觉他们好像回到了16岁,有朋友、歌声和手持摄影机陪伴。
拍摄期间,因为最开始为影片投资的“南方公园”电影公司的破产,而使得演员和导演都受到了显而易见的连带影响,因此有一组被称为“蒂米”的音乐家,离开了剧组。
影片的拍摄经费只有15万美元,仅用数周便拍摄完成。影片的拍摄进度超快,格伦·汉塞德回忆称已经记不清每天拍摄结束之后筋疲力尽的样子了,剧组的人每天6点起床,然后工作一整天,让人疲惫至极,回到家中会立即瘫倒。
《曾经》是一部非常清新淡雅的爱情小品。它没有熟悉的明星面孔和花哨的摄影技巧,却以真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感悟扣人心弦。导演约翰·卡尼采用的自然派表现方式,隐去所有电影技术方面的浮夸,让真实感十足的场景和对话本身自然凸显出来,加上犹如天籁般配乐的辅助,看片过程就像一次妙不可言的心灵旅程。两位主演虽然是第一次出演电影主角,但一点看不出表演稚嫩的痕迹,因为约翰·卡尼的目的就是激发出他们最生活化的一面,所以在观者看来,他们演的就是自己,他们的情感故事,可能是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平凡爱情,因而越发能激起共鸣,打动人心(新浪网评)。音乐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之一,塑造了极其浪漫唯美的氛围(电影网评)。
《曾经》是一幅迷人而有魅力的肖像画,描绘了两个人物通过音乐建立的有力纽带(《今日美国》评),一部步履轻柔、心灵透彻的法国新浪潮式电影(《娱乐周刊》评);一部精彩而迷人的爱尔兰音乐剧(《好莱坞报道者》评);可能是你所看过和听过最自然、最可信的爱情音乐片(《底特率自由新闻报》评)。
短短的放映时间里,编剧兼导演约翰·卡尼的做法既深奥又出人意料:他把这部音乐片改编成一部让人心醉神迷的摇滚现实主义影片(《波士顿环球报》评);甜蜜不致于倒人胃口,简单却又不过分单纯,精致却一点也不矫揉造作,影片一定会触动观众的心弦(《环球邮报》评),会让观众心醉神迷,狂喜不已(《娱乐周刊》评)。
《ONCE》(曾经)并非一部完美的影片,尤其是开头的部分,是整部作品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够稳妥,但在华丽的音乐的衬托下,故事随即进入了一段美丽的爱情中,很容易就让观众忽略了那么一点瑕疵(《电影手册》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