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德

更新时间:2021-01-30 23:31

曾锦德(1944-2006),福建泉州人。号一心、正文、白郎,晚年自署闽中一隐。先生师承张晓寒、杨夏林,秉中国传统文人画家之遗绪,诗书画印兼擅,山水、人物、花鸟三绝。融贯中西,旁参古今,“才如不羁之马”。 先生隐德化四十余年,依于道,游于艺,「藏深山而不灭其志」,「一直在寻找国家、民族文化与个人的最佳出路」,有以「光照后人」。

人物生平

曾锦德(1944-2006)出生于福建惠安,五岁就学于外祖父苏友兰先生私塾,十四岁考进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在校得到张晓寒、杨夏林、石延陵、顾一尘、杨胜先生的教导,特别是张晓寒先生的关爱。1963年毕业后被选定至福建德化新建瓷厂,从事德化瓷的研究与设计工作。

曾锦德先生于德化生活工作了四十一年,他研究中国绘画、中国陶瓷、中国工艺美术史,并大量研读了古典诗词与中外名著,探究并实践着东方艺术以心化形的本义,他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作,通过笔下的山水、花鸟、人物等表达他的世界观,以形写心,以意赋形,把酒当歌,横竖涂抹,看似全无章法,几近颠狂,然而,却是将艺术创作的自由状态发挥到了极致,他在画面上长题短跋,重复题诗、题字,有时还会题上生活中发生的事及当下的感受,全不拘泥于格式,但却是他生命过程的最直接写照。

曾锦德先生一生淡泊,甘于寂寞,山野之风,天籁之音,不仅见诸绘画作品,还在他留下的众多短文日记、信札、题跋中得到体现,山中之兰,独自幽香,曾锦德先生逝世于泉州,享年六十三岁。

艺术主张

中国山水并非风景写生,而是一篇散文一首诗,它更多的是记事、抒情和精神上的寄托,是哲学意义上的形象,宗教般的理想追求,不逝的图腾。

作画,是写文章,是造境。删砍所有繁杂,只留可为我借用之物。修养你心中的世界,架设你自己向往的环境。画画当如作诗,汰尽繁杂,把自己融入其间,并不追求什么花样,像杨万里、陆游的诗那般平淡才好。

作画只有不怕,不耽心失笔才有生命,所谓零开始不重复,面对笔下的白纸,既要画就敢于对不住。没毛病的画不一定好到那里,有一点缺憾才真实。艺术作品绝不是生活的复印,象宗教一样,在思想感情的浮游中,在智慧的闪耀间出现的幻境,她汇总了你某一时刻存在的痕迹,用非常人的,也不属于你习惯了的往日的再现,酸腐的老调重弹。

人物评价

范迪安:当我第一次看到曾锦德的作品时,我感到眼前为之一新,也为之一惊,那些在今天看来尺寸并不阔大而且纸张已经泛出旧色的作品,透溢出来的是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息,一个精神孤寂的世界,一个独立不羁的灵魂。他在自觉的超越传统的许多局限,大胆的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体现了超乎寻常的艺术胆略。曾锦德的艺术在他的历史时间里有他非常可贵的价值。

陈传席:曾锦德是人物、山水、花鸟全能的画家,油画也画得很好。他的作品表现了他超逸的人品和脱俗的思想,综采百家,自成一体。曾锦德的画格调不俗,这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他的为人不俗。他通文学、诗词,修养非同一般,心怀非同一般,这是他作画不俗的根源。

闫新生:无论传统之继承,无论中西之结合,更无论其探索之惊险都是少有人企及的。在传统的高度上无非逸品,他是有超逸之气,在中西问题上无非天衣无缝,他是出乎天然、清气逼人。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他是疯子,是天才,是疯子和天才、酒翁和酒仙的结合体。只有疯子才敢于走那么远,只有天才才那么灵光。曾锦德和毕加索一样显然想弄清楚用最不可能的笔墨去构成一个形象这种想法到底能走到那一步,他渴望简单明了,直扑主题或没有主题,抛弃一切的机敏乃至智慧,决心还光明于日月,照亮内在的真性。

李庚:在海外大学工作时,中央美术学院姚鸣京教授就向我介绍曾锦德的作品。我非常喜欢他的画风,悠闲自得,自成一路,空灵温厚,气静骨狂。曾锦德的绘画语境,是现代意识流式的表现。打动我的心田的是他的画路,一个孤独的天才的心,使他的绘画划破各种格局而形成一种外静内狂的大家风貌。我多次想用现代绘画理念来梳理他的思路,但他是一位无畏的勇士,我们很难界定他的绘画语言。他往往朴素无华的直笔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思,有时他又飞跃到现代艺术领域中来,在现代这个被一些人专断认为是圣域的领地,曾锦德的艺术却轻而易举的闯入禁地。他的人生历程是一个中国人的历程,他的绘画是中国的,也是他个性张扬的世界。

林良丰:他的艺术创作是随机性的,是坦诚相见的心性流露和感情渲泻,是具备了佛眼禅机,为心性而艺术。他时常沉浸在酒后的艺术创作状态中,可以说是到了如痴似醉的颠狂状态。前有徐渭,近有石鲁,我感觉到他们是何等的相似!锦德先生的画无章可循,更无常规法度,看似杂乱、狂野、不羁,却印证了“天然去雕饰,信笔独自由”的艺术真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