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学习

更新时间:2024-05-22 17:01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可提高学习效率。

理论简介

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是指通过对学习对象的行为、动作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结果观察,获取信息,而后经过学习主体的大脑进行加工、辨析、内化,再将习得的行为在自己的动作、行为、观念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

观察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在班杜拉看来,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个体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某种认知表象,并以之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这样就使得其减少了不必要的尝试错误。很明显,观察学习与斯金纳强化学习桑代克试误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验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实验基础:充气娃娃实验。著名心理学大师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儿童模仿攻击充气娃娃的实验。在这项实验中,实验者先要求儿童观看成人攻打充气娃娃的视频,之后,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得到了奖赏,即实验者称赞他是英雄。而另一组儿童则看到成人得到了惩罚,即实验者批评了他。之后,将儿童带入了有充气娃娃的房间,告诉儿童,可以自由玩耍,而实验者则出来躲在单向玻璃后面。

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模仿。即模仿成人的行为,在模仿的过程中,儿童也学会了对结果进行相应的评估。第二组儿童在进入房间后,攻打充气娃娃的倾向明显地少于第一组的儿童。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只重视儿童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儿童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更多的是,家长在自己的行为中没有起到好的表率作用。更有些家长,在儿童偶然表现出一点攻击性时,家长不但不予以纠正,反而还高兴的夸奖孩子学到东西了。如此这般,儿童的攻击性自然形成。

榜样

榜样;班杜拉认为凡是能够成为学习者观察学习对象的,就可以称之为榜样或示范者。榜样不一定是活生生的人,他也可以是以符号形式存在的人(如影视中的人)或事物、动物等,班杜拉认为榜样有三种形式:

1、活的榜样。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2、符号榜样。指通过语言或影视图象而呈现的榜样;

3、诫例性榜样。即以语言描绘或形象化方式表现某个带有典型特点的榜样,以告诫儿童学习或借鉴某个榜样的行为方式。

理论类型

班杜拉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把观察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即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简单的模仿;

2、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学习者从示范者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

3、创造性观察学习,学习者从不同示范行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基本过程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分别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

观察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为的注意。

如果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予注意,或不正确的知觉,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因此,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

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的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其中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个体交往的对象,不管是自己选择的还是被迫的,都限定了他所能学到的行为类型。

“昔孟母”之所以要“择邻处”就在于她担心孟子模仿邻居那些不好的行为模式。另外,榜样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是影响学习者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示范行为的明确性和复杂性也是影响注意的因素之一。

保持过程

即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

显然,如果观察者不能记住示范行为,观察就失去了意义。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保持依存于两个储存系统:表象系统、言语编码系统。

表象系统把示范行为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这样在以后的某些场合,即使客观事物不存在,事物的表象仍可以被唤起。尤其对于表象系统已经与言语编码系统建立了联系的学习者而言,只要听到某一事物的言语信号刺激,就能唤起该事物的表象。

言语编码系统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一些示范行为的特征转换成言语编码的形式,能更准确的保持和再现。对示范行为的保持,除了对示范行为进行编码和认知上的组织外,对示范行为的复述将会提高保持的效果。观察学习的最高水平就是通过先用符号对示范活动进行组织和复述,然后再把它付诸外部行动表现出来。

运动再现

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作出正确的反应。

由于这一过程涉及运动再现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的操作,班杜拉将这个过程又分解为: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启动、反应的监察和依靠信息反馈对反应进行改进和调整等几个环节。事实上,示范行为能否再现取决于学习者记忆中示范行为各部分是否完整以及学习者是否具备再现这些行为的技能,而学习者的监控和信息反馈能力则决定着示范行为的精确性。

动机过程

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

认为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

1、他人对示范行为的评价;

2、学习者本人对自己再现行为能力的评估;

3、他人对示范者的评价。

班杜拉把这三种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分别称之为: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这三种强化都是制约示范行为再现的重要驱动力量。因此,班杜拉把它们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进行的,因而榜样的条件会影响学习。

班杜拉认为理想的榜样应具备五个条件:

1、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2、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

3、榜样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4、榜样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相信榜样做出某种行为是出自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具有另外的目的;

5、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时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

理论特点

第一,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班杜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在自己尚未表现行为时就已经学到了如何去做,这样就可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他指出如果只能通过嚐试错误的方式去学习,个体的生命都会有危险,例如学习游泳,学习驾驶汽车等。

第二,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因为观察者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习到复杂的行为过程,因此,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班图拉认为强化在观察学习中并非关键因素,没有强化,观察学习照样可以发生。

第三,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能学到复杂的反应,这种学习无疑具有认知性。班图拉认为观察学习基本上是认知过程。观察者需要利用内部的行为表象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学习活动必然包含内部的认知过程。

第四,观察学习不等同于模仿。模仿仅指学习者对他人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指的是从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获得信息,观察学习既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模仿。

基本类型

从班图拉有关观察学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观察学习的基本类型。

直接的观察学习也称行为的观察学习。指的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观察学习属于这种类型。

抽象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者会表现出能体现这些规则或原理的行为,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应方式。

创造性观察学习指的是观察者通过观察可将各个不同榜样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特点的新的混合体,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创造性表现在观察者通过观察,受他人行为的启发,把自己原有的行为成分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反应方式。

理论评价

班图拉指出行为操作主要受三类诱因源所左右。一类是直接的诱因,又称外部的诱因。如果获得的行为能导致有价值的结果,人们倾向于操作经由观察获得的行为。反之,则会削弱操作这种行为的倾向。这些外部的诱因可采取物质的奖赏、积极或消极的社会评价、愉快或令人难受的感觉刺激等形式。一类是替代性诱因。经由观察而获得的行为中,那些对他人有用的行为比对他人无用的行为更易于表现出来。看到他人的成功,能增强自身表现这种行为的倾向,如果他人的这类行为受到惩罚,则减少表现的倾向。还有一类是自我诱因。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调节着人们表现那些经由观察而习得的行为。人们更愿意表现那些令自己满意的行为,而放弃那些让自己生厌的行为。

班图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这四个子过程是紧密相连、不能完全分离的。观察者如果不能复现示范行为,其原因可能是:没有注意有关活动;记忆表象中对示范行为进行了不适当的编码;所学的东西不能在记忆中保持;自身缺乏操作的能力;没有足够的诱因驱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