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7 00:37
《长相思·汴水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写女子倚楼怀人所见,暗寓恋情;下片直抒胸臆,写女子久盼丈夫不归的怨恨。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词以“恨”写“爱”,多用重字、叠字,通过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相思之痛、离别之苦;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味深的特点。
长相思⑴
汴水流⑵,泗水流⑶,流到瓜洲古渡头⑷。吴山点点愁⑸。
思悠悠⑹,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⑴长相思:词牌名,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多写男女相思之情。
⑵汴水:淮河的支流。隋炀帝时开凿的通济渠,唐宋人称为汴河,源于河南,往东南流入安徽宿州、泗县,入淮河。
⑶泗水:淮河的另一条支流。源于山东曲阜,因四源并发,故名泗水,向南流经江苏徐州后,在江苏淮安入淮河。
⑷瓜洲: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长江北岸,与镇江隔江相望。本为江中沙洲,沙渐长,状如瓜字,故名。一作“瓜州”。
⑸吴山:在浙江杭州,春秋时为吴国南界,故名。此处泛指江南群山。
⑹悠悠:深长的意思。
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关于此词作年,王汝弼在《白居易选集》中说:“据《白香山诗后集》《病中诗序》的纪年,此词当系开成四年(839)春,即柳枝回南,白氏惜别之作。”
白居易有樊素和小蛮两个得宠侍姬,故其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钱易《南部新书》戊云:“白乐天任杭州刺史,携妓还洛,后却遣回钱塘。故刘禹锡有诗答曰:‘其那(奈)钱唐苏小小,忆君泪染石榴裙。’”在白居易由杭州带回来的这数个歌妓中,应该包括樊素和小蛮。白居易晚年时,垂垂老矣,而这些宠姬却正值青春,白居易不忍耽搁她们,故将其遣回。白居易在其《不能忘情吟》序中伤感地道出了这段情事。其序云:“乐天既老,又病风,乃录家事,会经费,去长物。妓有樊素者,年二十余,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洛下。籍在经费中,将放之。马有骆者,阻壮骏稳,乘之亦有年。籍在长物中,将之。圉人牵马出门,马首反顾一鸣,声音间似知去而旋恋者。素闻马嘶,惨然立且拜,婉娈有辞,辞毕泣下。子闻素言,亦愍然不能对。且命回勒反袂,饮素酒。自饮一杯,快吟数十声,声成文,文无定句,句随吟之短长也。凡二百三十四言。噫!予非圣达,不能忘情,又不至于不及情者。事来搅情,情动不可。因自哂,题其篇曰《不能忘情吟》。”洪迈在《容斋五笔》“不能忘情吟”中云:“予既书白公钟情蛮素于前卷,今复见其《不能忘情吟》一篇,尤为之感叹,辄载其文,因以自警。……观公之文,固以遣情释意耳,素竟去也。此文在一集最后卷,故读之者未必记忆。东坡犹以为柳枝不忍去,因刘梦得‘春尽絮飞’之句方知之。于是美朝云之独留,为之作诗,有‘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之语。然不及二年而病亡,为可叹也。”宋僧惠洪《冷斋夜话》中也记载有白居易此段情事。其在“东坡南迁朝云随侍作诗以佳之”这则材料中云:“东坡南迁,侍儿王朝云者请随行。东坡佳之,作诗,有序曰:‘世谓乐天有鬻骆放杨枝词,佳其至老病不忍去也。’然梦得诗曰:‘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乐天亦云:‘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则是樊素竟去也。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白居易写《长相思·汴水流》这首词是为了怀念自己与樊素的这段情事。
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第四句“吴山点点愁”才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前三句是陈述句,写得比较隐晦,含而不露如若不细细体会,只能看到汴水、泗水远远流去的表面意思,而看不到更深的诗意,这就辜负了作者的苦心。汴水发源于河南,古汴水一支自开封东流至今徐州,汇入泗水,与运河相通,经江苏扬州南面的瓜州渡口而流入长江,向更远的地方流去。这三首是借景抒情,寓有情于无情之中,使用的是暗喻和象征的手法。“吴山点点愁”一句,承“瓜洲古渡”而入吴地,而及吴山,写得清雅而沉重,是上片中的佳句。“吴山点点”是写景,在这里,作者只轻轻一带,着力于頙的“愁”字。著此“愁”字,就陡然使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山之秀色不复存在,只见人之愁如山之多且重,这是一;山亦因人之愁而愁,这是二;山是愁山,则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这是三。一个字点醒全片,是其笔力堪称强劲。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前三句写她思随流水,身在妆楼,念远人而不得见,思无穷,恨亦无穷。“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笔入人情。“恨到归时方始休”一句,与《长恨歌》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各擅胜场。《长恨歌》写死别,故恨无绝期;此词写生离,故归即无恨。“恨到归时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假藻饰,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末句“月明人倚楼”,是画景也是情语。五字包拢全词,从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都是人于明月下、倚楼时的心事;剪影式的画幅,又见出她茫茫然远望驰思,人仍未归,恨亦难休,几乎要化为山头望夫石也。
另有观点认为,不能仅看这首词的表面文字就简单归结其为“闺怨”主题。如果立足于白居易自身的情感生活,可知白居易是借此词诉说与樊素的离别之情,是自身真实生活情感的写照,而不是所谓的闺怨题材。
明·李廷机《草堂诗余评林》卷五:乐天此等词调最脍炙人口。
清·黄苏《蓼园词选》:沈际飞曰:“‘点点’字俊。”太白开山后,乃至元和,又见此二阕,不易得也。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吴山点点愁”,五字精警。《云韶集》卷一:“吴山点点愁”是唐人语,宋人不能道,结得孤凄。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凌虚着想,音调复动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则汴泗交流,与人何涉耶!结句盼归时之人月同圆,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楼一笑矣。《花庵词选》评此二词,谓“非后世作者所及”。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