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化虚能

更新时间:2024-08-27 23:02

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认为,与一般的物质系统相反,人类及所有生物的发展过程就是有序化的不断增长过程。

简介

对于一般的低等生物来说,推动其有序化发展过程的只有很少的几种能量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例如,对于植物来说,只有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的太阳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食物(而且是主食)中所含有效的生物化学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对于人类来说,有序化的能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人类最早的有序化能量主要是食物,由于火的应用,人类扩展了食物的范围;由于人类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扩展耗散结构,从而间接地把许多形式的无序化能量转化为有序化能量;人类还可以通过发电设备将各种水力、煤炭、石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无序化能量转化为电能;由于电能可以方便地流动和有效地转化,因而逐渐取代食物成为人类主要的有序化能量。

耗散结构论认为,负熵是维持和发展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动力源”,只有不断地向系统内输入负熵流,才能抵消其内部所产生的熵增,阻止系统向无序化方向的变化,以维持和发展系统的有序化运动。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纯“能量交换”的角度来考察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

特性

然而,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能量这个最基本的特性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社会特性、信息特性等,这些非能量的物质特性只要组织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来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来维持和发展人类的有序化,在客观上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并可按主体的客观需要折算成相当数量的标准有序化能量,即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进程不光是由能量交换的情况来决定,还必须由“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情况来决定。由此可见,一些非能量形式的、广义的有序化能量可以依附于有序化能量之上,间接地对耗散结构的有序化程度产生影响。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显然,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从客观效应上确实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样可以促进着耗散结构有序化发展,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为了区别这些特殊的有序化能量,现提出如下概念。

定义

物质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对于主体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从而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能量,称为有序化虚能,用Qx来表示。

广义解释

有序化实能Qs与有序化虚能Qx之代数和,称为广义有序化能量,用Qg来表示,即

Qg=Qs+Qx (1-9)

一般来说,物质的所有非能量特性都可以通过能量的物理变换或化学变换来间接地获取,或者说,只要有了足够的能量,任何形式的物质特性都可以通过物理方式或化学方式来得到,因此有序化虚能实际上就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实能。由此可见,广义有序化能量又可以认为是由直接有序化能量和间接有序化能量所组成。

定义价值

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

不难发现,广义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其内涵已经与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价值的内涵基本相同,由此从物理学角度对“价值”进行如下定义。

价值

对于确定的主体,事物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价值,用Qg来表示(为了简便起见,可用Q来表示)。

根据价值的物理学定义,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价值的度量单位与能量单位完全相同,即“焦耳”或“大卡”是价值的标准度量单位。

2、有序化能量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目标性。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性,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必须首先确定主体。

3、由于主体的目标性不仅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主体内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环境条件和主体的内部状态。

4、由于有序化能量的计算是以“标准有序化能量”为基本尺度,同一事物的价值会因选取的标准有序化能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数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标准有序化能量”。

价值的一致性

然而,从物理学角度所定义的“价值”概念是否与从社会学角度所定义的“价值”概念相一致?也就是说,物理学意义的“价值”是否与社会学意义的“价值”相吻合?这关系到以上所研究的“价值”的物理学定义是否科学的大问题。

人类的价值形式纷繁复杂,根据载体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根据主体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根据社会领域的不同,可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根据基本用途的不同,可分为生活资料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真假类价值、善恶类价值与美丑类价值。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所有的价值形式都可归结为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其逻辑思路是:人类的一切价值形式可分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两大类;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分为“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和“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其中“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就是劳动价值;按照如下三个步骤,所有这些价值形式都可直接或间接地折算成食物能量。

1、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详见拙文“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爱与尊重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⑴温饱类使用价值是以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为核心内容,其它生命元素(如空气、水、阳光、温度、盐、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等)在一定限度上的缺失都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食物能量来进行替代和补偿;相反,这些生命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减少食物能量的消耗。也就是说,除了食物能量,其它生命元素的使用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即所有温饱类使用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⑵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自然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自然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⑶爱与尊重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社会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社会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⑷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理性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理性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2、劳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详见拙文“劳动价值的度量方法”)。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劳动者本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这种特殊事物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它的产生和转化过程是:劳动者在消费阶段通过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以后,并将其通过转化为劳动潜能;在劳动阶段通过劳动将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劳动价值;在生产阶段通过与生产资料产生相互作用,并将其转化为产品的使用价值。劳动价值的大小可以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进行度量,因此劳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即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3、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详见拙文“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度量方法”)。在一般生产系统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生产资料(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它是“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劳动价值,它是“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补偿、加强与扩展劳动价值的功能作用,两者在信息的驱动下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形成价值增长,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生产系统的均衡状态下与等量的劳动价值具有等效的价值增值效力,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即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总之,任何形式的价值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能量(即食物能量),由此可见,社会学意义的“价值”概念与物理学意义的“价值”概念完全一致,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完全符合价值的社会学定义。

理论意义

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这是价值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整个社会科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其主要的理论意义是:

1、有力地提高价值理论的客观性。目前的哲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价值工程学等学科对于“价值”概念的理解各执一端,其度量方式、度量标准与度量单位也有重大差异,其根本的原因是,不同学科的价值理论对于价值的内涵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其中许多学科的定义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就可以把价值理论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就可以把整个价值理论体系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本公理的基础之上,从而使之具有高度的客观性,许多重大的理论争议就会自然消除。由于任何社会事物的运动与变化在根本上都是一种价值的运动与变化,任何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在根本上都是一种价值关系,价值理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提高价值理论的客观性,必然会提高整个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2、有力地提高价值理论的精确性。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时,社会事物较为简单,社会只需要进行宏观的、粗线条的控制,社会生产力对社会科学的精确性要求不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细微,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社会控制的手段越来越丰富,社会事物的复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对社会科学的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并根据各种价值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所有的价值均折算成食物能量,从而实现了所有不同价值形式的统一计算,有力地提高价值理论的精确性,进而有力地提高整个社会科学的精确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