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0 14:20
齐侯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后人根据这则典故提炼出成语“有恃无恐”。
春秋时,中原的诸侯国霸主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王位,就是齐孝公。
有一年鲁国遭到了严重的旱灾,齐孝公是个很卑鄙的人,他乘人之危,亲自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临国进发,去讨伐与齐国世代交好的鲁国。
鲁僖公得知敌人前来进攻的消息,知道目前鲁军是根本无法和齐军对抗的,于是便派大臣展喜带着牛羊、酒肉去犒劳齐军,希望以礼貌的态度来平息这场战争。
展喜日夜兼程,终于在两国的边界上和齐孝公带领的军队相遇。展喜对齐孝公说:“我们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来到我国,特地派我带着礼品前来慰劳。”
齐孝公傲慢地坐在车上说:“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吗?”
展喜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在我们国家,那些没有见识的人有可能是有一点害怕,但我们的国君和大臣们却一点也不害怕,我们的士兵已经做好了应敌的准备。”
齐孝公听了,轻蔑地说:“你们鲁国现在国库空虚,老百姓家中连粮食也没有了,地里庄稼都枯萎了,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害怕呢?”
展喜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临死前的遗言。想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和你们齐国的祖先,都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周朝的天子,废寝忘食地治理国家,终于使天下得到和平与安宁。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在成王的主持下他俩互相立下盟誓,要求后代的子子孙孙,要世代友好,绝不能互相侵害。我们的祖先当初是这样友好,不知大王您到底为何贸然废弃祖先的盟约,带领军队进攻我们鲁国呢?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
齐孝公听了展喜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打消了讨伐鲁国的念头,率领部队回国了。
通过这则成语故事,可以看到鲁国大夫展喜在捍卫祖国尊严时体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特别是展喜面对咄咄逼人、倨傲自大的齐孝公时,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刚中有柔、层层紧逼、巧于辞令、善用心理攻势等外交智谋,更是叫人拍案叫绝,可谓“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展喜的成功既是他拳拳爱国精神的成功,更是他非凡外交智慧的成功。
这则典故对当代社会有多方面的启示。第一,与对手的较量,既需要实力,更需要智慧。要真正具有与对手抗衡的实力,既可以运用武力,以实力为后盾,与对手短兵相接,更应该依靠外交智慧和技巧与对手周旋,兵不血刃,只有软硬兼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展喜刚柔相济、善打心理战、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外交智慧,值得当代人学习。三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在这则故事中,齐国虽然强大,但却没有得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齐孝公过于傲慢自负。他刚即位不久,在没有客观判断齐国的形势、未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攻打鲁国,继而想重温乃父齐桓公霸业的旧梦。其结局以失败告终在所难免。由此也告诫每一个人,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就难以清醒地认识自己和对手,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还无法看清事情的本质,更会影响到人际关系。
成文用法
“有恃无恐”意为有依靠而不害怕,没有顾忌。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多作谓语,也可作定语、状语,多含贬义。
运用示例
明·高攀龙《〈保安寺建养老堂疏〉引》:“昔者,圣王老老长长幼幼之化行,举天下之民,自生迄死,皆有恃而无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现在县里有了凭据,所以他们有恃无恐。”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练兵》:“临敌之时……地势、敌情了如指掌,绘图遍示,使一军谙悉情形,有恃毋恐,故战胜攻取如响应声。”
“有恃无恐”和“有备无患”
两者都含有“有所倚仗而没有顾虑”的意思。而区别在于,“有恃无恐”强调“有依靠”,“有备无患”强调“有准备”。前者是为了“无所畏惧或毫无顾忌”,后者是为了“避免祸患”。当表示“有特殊势力撑腰而放胆行事,近乎嚣张”的意思时,只能用“有恃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