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6 05:39
通过其对生命过程的化学作用而能够对人类或动物造成死亡、暂时失能或永久伤害的任何化学品。其中包括所有这类化学品,无论其来源或其生产方法如何,也无论其是否在设施中、弹药中或其他地方生产出来。
有毒化学品是指进人环境后通过环境蓄积、生物累积、生物转化或化学反应等方式损害健康和环境,或者通过接触对人体具有严重危害和具有潜在危险的化学品。
有毒化学品是有机化学实验接触的化学药品,少数是剧毒药品,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有的药品长期接触或接触过多,会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发展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产及使用量也随之增加,因而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类都有可能通过不同途径,不同程度地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尤其是化学品作业场所的工人接触化学品的机会将会更多。化学品对健康的影响从轻微的皮疹到一些急性、慢性伤害甚至癌症,危害更严重的是一些引人注目的化学灾害性事故。
毒性就是化学因素对生物系统的生理功能的有宵效应。毒性是一个相对的术语,它规定每一种类型有害化学物质对人的危险程度。由于毒性是对人的机体损害,故它只是对人员构成危险,而不是对设备。如果少量的某种材料能对一般的正常成年人造成伤害的后果,就认为这种材料是有毒的。这一定义明确不考虑个人对一种特定物质(过敏源)的特殊的、非普遍性易感性(过敏症)的可能性。如果少量的某种物质不伤害一般人但对某些人有不良影响,就认为这种物质是过敏源。这种少数人的过敏反应对每一种普遍的物质都有过发生过敏的报告。过敏反应不仅对消费品的制造者是一个实际问题,并且也使得很难准确地确定究竟多少剂量的毒性物质能对正常的成年人造成伤害。
1976年,潜在有毒化学品国际登记中心在瑞士日内瓦创立.其主要功能是收集、储存和传播关于化学品的数据,以及管理一个全球信息交换网络。联合国环境署潜在有毒化学品国际登记数据库(International Register of Potentially Toxic Chemicals,IRPTC)是世界上著名的有毒化学品信息数据库,收集的信息类型主要包括与化学品行为有关的信息和化学品管理信息。
关于化学品行为的信息来自多种途径,如国内和国际研究机构、企业、大学、私人数据库、图书馆、学术团体、科学期刊和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等联合国机构(IPCS),化学品管理信息大多由IRPTC的各国代理提供。
完整的IRPTC文件包括:a.立法数据库;b.哺乳动物和特殊毒性研究;c.环境中的化学、生物动力学和生物效应;d.环境归趋和进人环境的途径;e.标志、产最、工艺和废弃物。
IRPTC网络成员指定为中心单位之外的参加者,包括政府指定的国家代理、国家和国际研究机构、国家科学院、工业研究中心和专业研究机构。由于IRPTC数据库的成功运行,一些国家开始创建潜在有毒化学品国家登记数据库(NRPTC),它们将与IRPTC系统完全配套。IRPTC数据库构造合理,能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库系统提供合理的样板。更重要的是,它给国际杜会提供了一致的数据交换程序。
对于正常人而言,有毒物质允许剂缺的确定还有其他有影响的因素,即毒物剂量的大小和持续(暴露)时间,毒物是否是积累性的,吸收率,温度,进人身体的途径,受影响的人的身体状况等。一般的,毒性吸收率越高和温度越高,损害发作越快。然而要预测一种特定物质对一个特定的人的确切毒性水平,则是极为困难的。
种类
(1)有毒气体
溴、氯、氟、氰氢酸、氟化氢、溴化氢、氯化氢、二氧化硫、硫化氢、光气、氨、一氧化碳等均为窒息性刺激性气体。在使用以上气体或进行产生以上气体的实验时,必须在通风良好的通风橱中进行,并设法装配气体吸收装置以吸收有毒气体,减少环境污染。如遇大量有害气体逸至室内,应立即关闭气体发生装置,迅速停止实验,关闭火源、电源,尽快离开现场。
(2)强酸和强碱
硝酸、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氮氧化钾、氨水等均刺激皮肤,有腐蚀作用,会造成化学烧伤。吸入强酸烟雾会刺激呼吸道,使用时应倍加小心。
(3)无机化学药品
①氰化物及氰氢酸,毒性极强,致毒作用极快,若空气中氰化氢含量达万分之三,数分钟内即可致人死亡。
②汞,室温下即能蒸发,毒性极强,能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 使用时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注意室内通风。如果不慎泼翻,可用水泵将其尽可能收集完全。无法收集的细粒,可用硫磺粉、锌粉或三氯化铁溶液清除。
③溴,液溴可致皮肤烧伤,其蒸气刺激黏膜,甚至可使眼睛失明,使用时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盛溴的玻璃瓶须密塞后放在金属堆中,妥善存放,以免撞倒或打翻。如不慎泼翻或打破,应立即用细砂掩盖;如皮肤灼伤应立即用稀乙醇冲洗或大量甘油按摩,然后涂上硼酸凡士林。
④金属钠、钾,遇水即发生燃烧爆炸,使用时须小心。钠、钾应保存在煤油或液体石蜡中,装入铁罐中盖好,放在干燥处。不能放在纸上称取,须放在煤油或液体石蜡中称取。
⑤黄磷极毒,切不能用手直接取用,否则会引起严重持久烫伤。
侵入人体的途径
对于正常人而言,有毒物质允许剂缺的确定还有其他有影响的因素,即毒物剂量的大小和持续(暴露)时间,毒物是否是积累性的,吸收率,温度,进人身体的途径,受影响的人的身体状况等。一般的,毒性吸收率越高和温度越高,损害发作越快。然而要预测一种特定物质对一个特定的人的确切毒性水平,则是极为困难的。
毒性材料按其对身体的有害效应的类型分为:影响全身的毒素、窒息剂和刺激剂。在每一类中按毒物的物理形成分类,即为颗粒状物或液体。
全身性毒素即进人身体后造成生物性损害毒素。为方便起见,全身性毒素只指进人身体后由血液带到它们所影响的内部器官的那些毒素;窒息剂包括那些干扰呼吸过程和送氧气进入血液的那些物质;刺激剂是指那些在接触点损害或毁坏人体组织的那些物质。如果吸人或咽下刺激剂,它将侵袭人体内部的软组织。
有毒化学药品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人人体体内,实验时要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防护。
(1)由呼吸道侵入这是有毒化学药品侵入人体最可能的途径。有毒气体或有毒物质蒸气、烟、雾、粉尘通过人体呼吸道进人肺部,很快会通过肺泡壁进人血液,经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产生急性或慢性全身中毒。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故使用有毒化学药品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并时刻做到室内空气流畅。
(2)由皮肤侵入有毒化学药品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毒物若沾染皮肤,它会通过皮肤渗透侵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而使人中毒。脂溶性有毒化学药品,如硝基化合物、氨基化合物和有机磷等,易侵入体内,因为它们能溶解于皮肤表面的脂肪层。某些非脂溶性有毒化学药品,如氰化物,也能从皮肤破裂处侵入人体。氰化钾进 人血液能瞬间导致死亡。眼睛的角膜对化学药品非常敏感。所以,在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时,注意勿使化学药品直接接触皮肤,手或皮肤有伤口时更须特别小心,必要时可戴手套或防护眼镜。
(3)由消化道侵入有毒化学药品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沽染的毒物随着进食、饮水或吸烟等方式进入消化道。为防止中毒,任何化学药品不得用口尝味,严禁在实验室进食,实验结束后必须手。
爆炸特点
(1)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在石化、化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爆炸事故大多是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可燃性物质从工艺装置、设备管线、阀门等处泄漏出来,或者是空气进入可燃气体存在的设备管线内,遇到火源即可发生爆炸事故。
(2)粉尘爆炸。粉尘本身的理化性质(燃烧热、氧化反应速度等)以及粉尘的颗粒大小、粉尘浓度都是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水能抑制粉尘的悬浮性,因而降低了粉尘的爆炸性。
(3)蒸气爆炸。处于过热状态的水、有机液体、液化气体等,瞬间气化而产生的爆炸现象,称为蒸气爆炸,又称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爆炸。蒸气爆炸不同于一般的爆炸,着火源不是蒸气爆炸的必备条件,只要气、液两相的平衡遭到破坏就能引起蒸气爆炸。
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1)直接的破坏作用。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一般碎片在100~500m内飞散。
(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物质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以极高的速度膨胀,像活塞一样挤压周围空气,把爆炸反应释放出的部分能量传递给压缩的空气层,空气受冲击而发生扰动,使其压力、密度等产生突变,这种扰动在空气中传播就称为冲击波。冲击波的传播速度极快,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和使人员伤亡。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由其波阵面上的超压引起的。在爆炸中心附近,空气冲击波波阵面上的超压可达几个甚至十几个大气压,在如此高的压力作用下,建筑物被摧毁,机械设备、管道等也会受到严重破坏。当冲击波大面积作用于建筑物时,波阵面超压在20~30kPa内,就足以使大部分砖木结构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超压在100kPa以上时,除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其余部分将全部破坏。
(3)造成火灾。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瞬间内扩散,对一般可燃物而言,不足以引起火灾,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但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建筑物内遗留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能把其他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当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油罐、液化气瓶爆破后最易发生这种情况。正在运行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破坏,其灼热的碎片可能飞出,点燃附近的燃料或其他可燃物,引起火灾。
(4)造成中毒和环境污染。在实际生产中,许多物质不仅可燃,而且有毒,发生爆炸事故时,会使大量有害物质外泄,造成人员中毒和环境污染。
通过了解有毒化学品的基本知识,专业人士针对有毒化学品事故,能迅速地对可能产生危险的区域进行辨识,尽快地确定安全区域的范围并告知有关人员进行疏散,并制定一序列防护方针。
研究人员对有毒化学品泄漏及其扩散规律进行简要分析,根据其特点从抢险救援实战的角度,探讨了普通和特勤消防中队在有毒化学品泄漏事故救援过程中承担的不同任务,对如何发挥好第一出动力量在灾害事故救援中的作用、加强普通消防中队和特勤消防中队的协同配合提出中肯的建议。
针对不同的有毒化学品及其排放情况与浓度组分拟,人们可选用物化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及生物处理法作为污染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