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17 18:15
有限固溶体(limit solid solution)
有限固溶体(limit solid solution)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组元在固溶体中的浓度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再溶解了。这一限度称为溶解度或固溶度,这种固溶体就称为有限固溶体。大部分固溶体都属于有限固溶体。
能以一定的限量溶入溶剂,超过这一限量即出现第二相。例如,MgO和CaO形成有限固溶体,如图1所示。在2000℃时,约有3%CaO(质量百分数)溶入MgO中,超过这个限量,便出现CaO固溶少量MgO的第二相。从相图可以看出,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下面讲述的是液态完全互溶,固态部分互溶的二元系。这类体系的状态图有共晶型(或低共熔型)和转熔型(或包晶型)两类。
(1)共晶型的有限固溶体
图2是这个体系的状态图,TA、T分别是组分A、B的熔点。TAE和TBE线是液相线,与它们相对应的固相线是TAF和TBM。过两液相线的交点E所作的三相等温线FEM截两固相线于F和M两点,在此线上是E溶液和F、M两种固溶体三相共存。所以F和N是一对互为饱和的共轭固溶体,线FG和MN就是这对固体的部分互溶曲线。
在液相线TAETB之上是液相区(L)。在固体的部分互溶曲线FG和MN线的外侧分别是两种未饱和固溶体的单相区(α和β)。夹在每一对单相区之间的是这两个相得以共存的双相区,双相区一共有三个(L + α,L+β和α+ β)。三个双相区的线条界限会于等温三相线FEM,在此线上的三相反应是:
E(L)←→F(α)+ M(β)条件:冷却
由于从冷却方向看三相反应是从溶液中同时析出两种固溶体,故称此类体系为共晶型。
(2)转熔型的有限固溶体
这类体系的平衡图如图3。这里TAE和TBE是液相线,相应的固相线是TAF和TBM。等温线EFM是三相线,在此线上是组成为E的溶液和组成相当于F和M的两个固溶体平衡共存。线FG和MN是固体的部分互溶曲钱。这类相图和前一类不同之处是:前者的三相共存的温度在两纯固体的熔点之下, 且E溶液的组成点介于两个固溶体的组成点F和M的两点之间,这里是三相共存温度在二纯固体的熔点之间,且E溶液的组成点落在两个固溶体的组成点F和M两点之外并靠近于低熔点组份的一方。
和共晶型部份固溶体的相图类似,这里也有三个单相区(L,α,β);三个双相区(L+ α,L+ β,α + β)和一根三相线。不同的只是在共晶型相图中三相线的上方是两个双相区,下方是一个双相区,但这里的情形却恰恰相反,这就决定了这里的三相反应该是:
E(L)+M(β)←→F(α) 条件:冷却
从冷却方向看是E溶液和M固溶体(属于β晶型)作用以形成F固溶体(属于α晶型)。这就是称这类体系为转熔型的原因(取M固溶体熔化井转变为F固溶体之意)。
形成无限固溶体的三个必要条件是晶格类型相同、原子大小相近,周期表中位置相邻。当这些条件不能全部满足或因其它因素的影响时,将形成有限固溶体。实践证明,这些条件相差愈大,组元间的相互溶解度就愈小。
例如:铅是面心立方晶格,原予半径为1.61Å,锡是四方晶格,原子半径为1.58Å,在元素周期表中它们相距不远,所以形成有限溶解的置换固溶体。
有限固溶体还有另一种结构——间隙固溶体。在间隙固溶体里,溶质原子是分布在溶剂品格的间隙位置上。图4是碳溶于α-Fe的示意图。溶质原子溶到溶剂晶格间隙位置以后,要向外挤,迫使其周围的溶剂原子离开自己的正常位置,产生品格畸变。可见,形成间隙固溶体时,将使晶格常数增大。溶质溶解的愈多,晶格畸变愈大。因此,间隙固溶体都是有限固溶体。
不难想象,溶质原子愈小于溶剂原子,则愈容易形成间隙固溶体。实践证明,只有溶质原子半径与溶剂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才能形成间隙固溶体。原子半径比较小的非金属元素,如H,N,C,B等常常是以间隙方式溶解于过渡族金属里,形成有限固溶体。溶质原子半径愈大,引起的晶格畸变就愈大,它的溶解度就愈小。
影响固溶体固溶度的主要因素如下:
(1)负电性因素。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负电性相差越大,二者化学亲合力越大,固溶度越小,甚至形成固溶体困难,易形成稳定化合物。
(2)原子尺寸因素。组元间原子半径越相近即Ar越小,固溶体的固溶度越大,而Ar越大,晶格畸变能越高,固溶度则越低。
(3)晶体结构周素。两组元的晶体结构相同时才能形成无限固溶体,或具有较大的固溶度,而晶体结构不同,固溶度则较小。
(4)电子浓度因素。溶质元素的价数越高,形成固溶体的固溶度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