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观

更新时间:2024-06-17 21:21

儒家关于朋友的属性、作用和交友之道的理论。

基本释义

朋友是五伦之一。它从属于君臣、父子、长幼、夫妇等人伦,但它有较多的平等性,范围也广大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为儒家有识之士所看重。中国历史上有注重道义、珍视友谊的优良传统;也积累了许多关于友谊的精彩论述。

“朋友”一词既可合用亦可分用。《论语》郑玄注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实际生活中,朋与友没有差别,友即朋,朋即友。朋友表示一种志同道合而又交往密切的人际关系。

朋友之义

朋友具有其他人际关系所没有的特质。

平等性

《易·系辞》说:“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彼此要尊重。万章问友,孟子说:“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指出,交友必须是对等的、互慕的,辈分、地位、血亲都不能作为附加条件掺合进来,不能强制、胁迫。

契合

性朋友必须情趣相投,心灵相通,自然相亲,不是外表上亲近。扬雄说:“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法言·学行》)王守仁认为交友应有“性分之契”(《与黄宗贤书》)。友情由相契相知而能持久。王符的《潜夫论》说:“恩有所结,终身无懈;心有所矜,贱而益笃。”(《交际》)士穷乃见节义,逆境更显友情。

道义性

儒家认为道义是友谊的基础。道义相对于势利而言。交友要同道合义,不以实利为纽带。孔子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礼记·学记》又说:“乐其友而信其道。”蔡邕说:“朋友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正交论》)欧阳修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朋党论》)李贽说:“以利交易者,利尽而疏;以势交通者,势去则反。”“唯君子超然势利之外以求同志之劝。”(《续焚书·论交难》)

爱助性

朋友之间要在生活、学问、事业诸方面互相爱护帮助,相辅相成。《诗经·小雅·伐木序》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王守仁说:“凡有志之士,必求助于师友;无师友之助者,志之弗立弗求者也。”(《别三子序》)戴震说:“友也者,助也;明乎朋友之道者,交相助而后济。”(《孟子字义疏证·原善下》)

朋友在辅仁成事

朋友的社会功能很多,其大要在于辅仁成事。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这句话成为儒家论友的经典性言论。朋友在一起,应该讲论道德,切磋学问,并有必要的劝戒。朱熹说:“朋友之交责善,所以尽我诚。”(《跋胡文定公与吕尚书帖》)王守仁说:“君子之学,非有同志之友,日相规劝,则易以悠悠度日,而无有乎激励警发之益。”(《与陈国英》)

友谊能产生出加倍的合力,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从而推动各项公益事业。《易·系辞》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刘歆的《新议》说:“才非交不用,名非交不发,义非交不立。”君子成人之美,朋友之间有互相引荐推扬的责任,故蔡邕的《正交论》引榖梁赤的话:“心志既通,名誉不闻,友之罪也。”

友谊对于执政者也是重要的。君王仅靠地位权势尚不足以治国,还要礼贤下士,与臣下结成相对和谐的朋友关系,冲谈等级给上下级之间造成的隔膜和从属状态,以便同心协力促进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苑·尊贤》载魏文侯屈尊结科名士田子方的故事。魏文侯的体验是:“自吾友子方也,君臣益亲,百姓益附,吾是以知友士之功焉。”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齐桓公与管仲,刘备与诸葛亮,唐太宗与魏徵,除君臣关系外,部分地存在着友谊关系,这是上述帝王能够建大功立大业的重要保证。

交友以诚信为本

 朋友之间没有强制性的权利和义务,只有道义上和情感上的联系,所以必须彼此坦诚信任。孔子说:“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孟子说:“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程颐说:“相比之道。以诚信为本。”(《程氏易传·比卦》)诚信是一个总的原则,在具体的态度与做法上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慎于择友

 孔子认为交友得当便有益,不当则有损,故不可不慎。《孔子家语》亦说:“君子慎取友也。’(《贵验》)但在宽严掌握上,各人分寸又有不同。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又说:“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蔡邕说:“非善不喜,非仁不亲。”(《正交论》)他们都主张从严掌握。司马光说“余何游乎?余将游圣人之门,仁人之里,非圣不师,非仁不友,可乎?未可。不若游众人之场,闻善而迁,观过而改。”(《友箴》)他主张泛交,但道德是非的界限还是要分清的。韩愈认为朋友有多种多样,“或以事同,或以艺取,或慕其一善,或以其久故,或初不甚知而与之已密,其后无大恶,因不复决舍,或其人虽不皆入于善而于己已厚,虽欲悔之不可”,但最倾心的朋友还是极少的(《韩昌黎文集·与崔群书》)。

君子素交

《礼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艺文类聚》卷二十一引)“淡”的要求是淡于财势,非淡于情意;淡于迎合,非淡于协作;淡于急切,非淡于责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他所推扬的忠恕之道,首先适用于朋友关系,多施情义,以心换心。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孟子·离娄上》)朋友之间有矛盾应多做自我批评。

忠于友情

韩愈说:“士穷乃见节义。”(《柳子厚墓志铭》)他称赞柳宗元在好友刘禹锡被贬播州时,上疏请以柳州相换,是患难交情,抨击那些势利小人,平时交友说得漂亮,一旦临小利害,便反跟若不相识,又落井下石。《战国策》更有“士为知己者死”(《赵策》一)的说法,而历史上也确有以身殉友的人。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人情变化莫测,当友谊不能继续加以维持时,应以文明方式结束来往。乐毅《报燕王书》说:“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史记·乐毅列传》)朱熹说:“若朋友之不善,情意自是当疏,但疏之以渐,若无大故,则不必峻绝之。”(《朱子语类·力行》)

传统朋友观的新变化

儒家的朋友观隶属于宗法伦理体系,交友之道必须服从于忠孝之道,所以不能不受到限制。明末泰州学派的何心隐提出调整五伦顺序,将朋友提为五伦之首。清末谭嗣同著《仁学》,批判君臣、父子、夫妇三纲违背平等自由原则,造成惨祸烈毒如地狱一般,必须废除,“惟朋友之伦独尊”,朋友之交“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节宣惟意”,“兄弟于朋友之道差近,可为其次”,这是对传统伦理的大胆改造。

对现代社会意义

在现代社会,儒家传统的五伦说,其中许多内容过时了,惟有朋友观有更多的存留价值。朋友一伦非但没有陈旧,随着宗法伦理的瓦解反而更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社会越进化,朋友越重要。由于朋友关系内在的平等性、坦诚性和爱助性,它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它广泛渗入其他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健康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