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2 14:48
朗润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北京大学燕园校区内,居鸣鹤园、镜春园之北,万泉河之南,是北大“九大园林”之一。其前身在清朝嘉庆时期曾为庆亲王永璘的赐园,旧名“春和园”,咸丰年间改赐恭亲王奕訢,并改称“朗润园”。朗润园如今被用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办公场所。
1995年10月至1997年5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筹资对朗润园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增建。在修复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支持。工程告竣以后,北京大学特意立碑以纪其事。由学界泰斗侯仁之先生与考古系张辛教授合撰《重修朗润园记》,追忆往昔历史,叙述修复原委,实为叙写朗润园历史的简洁文字。碑文由张辛教授书丹于石碑之上。这块新立石碑现在立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前。致福轩为当年恭亲王的起居之处,匾额“致福轩”三字为咸丰皇帝御笔亲题。行人到此,观致福轩,读《重修朗润园记》文,或可将朗润园的历史原委了然于胸。
告竣后,就作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办公用地。此后渐觉用地不敷使用。2001年,在台湾同胞万众先生的资助下,在朗润园主体建筑以东修建了万众苑,以万众楼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庭院。苑内全部采用中国古典庭院式宝顶建筑,整个院落以恢复朗润园古建园林为主要风格,所有建筑游廊连接,环境优美,为燕园又增添了一处美景。取名“万众苑”,一是为了铭谢万众先生慷慨义举,二是取“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之义。事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欣然命笔,撰写《万众苑记》一文以记其事。并将全文铭刻于碑,立于万众楼前。
朗润园位于镜春园北部,现在北大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分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等,就坐落在此。嘉庆时期,此园是庆郡王永璘的赐园春和园,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传其子绵慜,道光十六年(1836年)传奕采。咸丰元年(1851年)改赐恭亲王奕䜣(1832-1898),始名朗润园。
朗润园原名春和园,清嘉庆(1796-1820)间为永璘赐园。永璘是乾隆帝第十七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封庆亲王(赐园当在是年),所以春和园又俗称庆王园。到了道光(1821-1850)末年,春和园转赐奕訢(恭亲王),始改称朗润园。现在朗润园服务站前方迤西有方亭,匾曰“涵碧”,还是奕訢的手笔。按,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奕譞(醇亲王)的六兄,《九思堂诗稿》有“题六兄朗润园图”一诗(卷2,页8上——下),就是指的这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訢去世,朗润园收回内务府管理。这时那拉氏(慈禧)权势炙手可热,常驻新经修葺的颐和园,垂帘听政。由于朗润园相去不远,就被用作内阁军机处及诸大臣会议的地方,每逢三、六、九日在此集会(见《北京西郊成府村志》,稿本,不记卷页)。因此朗润园这个地方和光绪最后十年间的朝政是有一定关系的。《十朝诗乘》载光绪丙子(三十二年,1906)诏王大臣议官制于朗润园(卷24,页297),这是清廷搞假立宪的一个手段,根据这次会议的结果,六部等名称又有所改变。余棨昌《故都变迁记略》谓:
“光绪丙子……八月,有诏改巡警部为民政、户部为度支、兵部为陆军、刑部为法部、工部并商部为农工商,理藩院改部,大理寺为院,即朗润园所定也。”(附录,页11上)
及至民国初年,徐世昌以租用为名拆毁鸣鹤园,这就引起了紫禁城小朝廷的戒心,深怕附近诸园再遭同样厄运,遂又把朗润园赏给了奕譞第七子(奕诒嗣子)载涛作为私产。载涛正是朗润园合并为校园之前的最后一个园主。
目前所能追溯的有关朗润园的一段历史,就是这样。
现在作为校园一部分的朗润园,较之旧日的朗润园,从建筑上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自从东北界内滨湖一带的高楼(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公寓和北招待所)兴建以来,古园之内,仍有不少旧建筑保留下来。当然,这里所谓“旧建筑”,也都是清朝末叶所陆续修造的。那时朗润园有东西两门,东门斜对今成府街西口,西门在园之西北隅,出门有石平桥跨小河,过桥向西,便是直通蔚秀园的大道。光绪末年在颐和园向那拉氏奏事的诸大臣前来朗润园会议,就是经由这个西门出入的。现在这东西两门,都已改建。东门内原有一条石甬道,已经划归材料场用地。西门外的石平桥,也已经拆掉,连痕迹也不见了。
所记有关朗润园的旧有建筑,大体仍然可以和现在园中的一些住宅相互印证,节录如下:
“成府北头路西,过石平桥(今已拆除)即(朗润园)东门。入东门西行北视之,宫门三楹(今为152号住宅),前列石狮二(今在152号住宅院内)。入正门,环山西行,道路平坦,松柏成荫。北渡石平桥(今仍旧),殿宇奇伟,分中、东、西三所。中所宫门三楹(今为165号朗镜区服务站),额曰‘壶天小境’(近年始移去)。左右云片石堆砌假山(今残缺)。三所皆南向,殿宇四周环河。其前稍东,有四角方亭一座‘涵碧亭’(今仍在)。河南岸有倒座抱厦房三间(今为154住宅北房),再西北有水座三间(今为157号住宅),北向,开后窗,可以赏荷钓鱼。正所殿宇,到底三层,与东西所互成套殿,两山儿复用游廊数十间,以通往来(今分为166、167、168号住宅,部分游廊仍在)。西所(今为162号红旗托儿所)前面一带白墙,上嵌十锦假窗。前后河岸,密排垂杨……殿院后墙之外,修竹万竿(今已甚少)。西所北墙外,以山障之,有三卷殿一座,各三间(今为159号住宅)。隔河北岸,尚有平台房三间(今为164号住宅)。该园北墙内一带土山,墙外即长河。”
以上所录,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就地指证的参考。
清朝垂亡之际,那拉氏垂帘听政,搞假立宪,议改官制于朗润园,原是有实迹可考的,也足以说明逆历史潮流妄图盗名欺世者,必遭失败。因此这一区园林,也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有些遗迹,不应任其泯灭。其次,园中富有设计特点的建筑,也应该合理地予以维修和利用,即使一些点景小品,如一亭、一树、一山、一石,只要布置适宜,无碍发展,稍加整修,就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不可任其倾圮,更不当随意清除。可惜的是小巧玲珑者如涵碧亭,已不存在;原来在本文中参照旧日记载所列举的各处住宅,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变化,恐怕也多已改观,这里所写的既称“史话”,也就不一一根据现状进行核实了。
总之,我校虽然是旧日园林密集的地方,但是实际用地面积有限,而客观上的要求却有增无已。因此,在保护历史的遗迹遗物和继承造园艺术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又如何在利用中去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摘自《燕园史话》,侯仁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