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5 14:26
望柱也称栏杆柱,是古代汉族建筑和桥梁栏板和拦板之间的短柱。望柱有木造和石造。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截面多为四方形。
涵虚堂原名望蟾阁,始建于乾隆年间,巍峨3层,隐现在天光水色中,有琼楼玉宇的意境。嘉庆年间望蟾阁被拆除,改建涵虚堂,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时重修。堂坐南朝北,面阔5间,北面接抱厦3间,周围有廊。涵虚堂南面阶下有一月台,四周围以汉白玉雕栏。那些支撑在石栏杆之间的石柱就叫望柱。望柱头部的雕刻统称为“望柱石雕”。望柱柱身各面常有海棠花或龙纹装饰。柱头的装饰,花样繁多,常见的有龙纹、风纹、云纹、狮子、莲花、葫芦。 故圆明园内楠木塔的栏杆柱为木制,柱头雕覆莲花圆明园绥城楼宝塔栏杆柱,高五六寸,雕成如意云。
古代的大型建筑物常有石栏杆相衬托,那些支撑在石栏杆之间的石柱就叫望柱。望柱头部,常雕饰有龙凤狮猴等动物形象,或草叶花果等植物纹样,形式为圆雕和浮雕,统称为“望柱石雕”。如卢沟桥两旁望柱上之石狮圆雕及故宫望柱上之云凤浮雕,都是名作。望柱柱身各面常有海棠花或龙纹装饰。柱头的装饰,花样繁多,常见的有龙纹、风纹、云纹、狮子、莲花、葫芦。 故圆明园内楠木塔的栏杆柱为木制,柱头雕覆莲花圆明园绥城楼宝塔栏杆柱,高五六寸,雕成如意云。
清代之前的望柱一般都较为简单,如明孝陵的望柱只是简单的一根顶部有环饰的石柱。清代的石雕工艺得到很大的发展,望柱的雕刻也越发精美。云柱上栩栩如生的云饰,极富立体感,如此的手笔和气度恐怕只是皇家的宫殿园林才能够作到,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明清故宫的宫门、殿座和园林里的亭、台、楼、阁等建筑的基座和桥的两旁,都用白石栏杆围护。其构制形式是摹仿宋元以来的木质栏杆,装置方法是于建筑台基的周边,贴地面设地袱,上立望柱,望柱的上端有一个望柱头,每两根望柱之间安一块石栏板,相互连接成栏杆。栏杆可保护登临人的安全,又可美化建筑物,并起着为建筑物正名分、辨贵贱、划分等级制度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对于建筑装饰艺术的色彩、纹样等都有严格规定。《明会典》卷一六五记有:“……官吏军民人等但有僧用玄、黄、紫三色及蟒、龙、飞鱼、斗牛器皿”一俱比照僧用龙凤文律,拟斩”…”的规定。所以龙凤纹式便成了皇帝御用图案,任何人不得僧越。明清故宫主要建筑的宫殿、宫门以及佛殿、神宫的栏杆都采用雕龙望柱头,或雕凤望柱头;次要的宫门、虎房采用火焰形望柱头,而午门等几个门楼则采用石榴形望柱头等,等级极严。
云龙纹望柱头疑似被盗
近日,市民吴先生爆料称,颐和园内一处雕刻有云龙图案的望柱头失踪。南湖岛涵虚堂前有三层石质汉白玉砌成的围栏,围栏上有雕刻精细的云龙望柱头,每个柱头高约60厘米,直径约20厘米。
记者发现,第2层西侧北数第3个望柱头不见了,现场有明显被撬掉的痕迹。
文物爱好者吴先生称,涵虚堂月台栏杆望柱头的雕刻是典型的深浮雕,雕工精细,60个望柱头组成一个整体,气势恢弘,丢失一个望柱头,破坏了栏杆的整体美感。
颐和园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一月中旬在巡检时就已发现望柱头不见了。失踪的望柱头确定早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可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涵虚堂修复时制作的,当前判断不属于文物。
加强巡查保文物安全
针对发生的这一案件,颐和园管理处表示已经加强了巡查,对存在风化现象、可能有断裂隐患的石材进行排查,并预先进行修复。此外加强巡视,确保文物安全。
对于损坏的柱头,已经找到雕工好的石材厂,按照原样进行复制,再进行做旧处理,与周围风貌保持一致。随后与柱基黏合。“采取的肯定是可逆的修复方式,一旦找回原物,可以把新柱头取下换回旧的。”
不确定是否被运出
颐和园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报案,但仍未找到失踪望柱头的下落。
对于望柱头如何被取下来,网友猜测是砸断或者套上绳子用机动车拽断的。颐和园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当前还不能确定是何手段,但对残留的根基检查发现,望柱头存在一定的风化现象,“以前下雪后,就发生过石柱被冻裂掉下来的情况。”
有网友表示,望柱头重达数十公斤且个头不小,如何运出颐和园是个难题。颐和园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园方现在并不确定望柱头是不是已经被运出颐和园,“说不定把柱头埋了或者扔湖里等风平浪静了再去捡。”
针对有网友提出用监控摄像头找到偷柱头的人,该工作人员以涉及安防措施为由拒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