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0 15:34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元年》:“老夫罪戾是惧,焉能恤远,吾侪偷食,朝不保夕,何其长也。”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七年》:“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李密在蜀汉后主刘禅时期曾担任郎官(官职不详),但是好景不长,公元263年,司马昭率兵吞并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司马炎称帝后,为了笼络西蜀文人名士,收买人心,大力征召一批旧臣到新朝去任职。凡有声望有本事的,他都极力笼络,笼络不成的,就设法除去。
李密作为前朝的一个重要官员,曾先后被两名地方官员推荐去做官,可是故国难忘,他并不想去为晋朝效力,于是都借故谢绝了。晋武帝听说李密这个人后,十分看重他,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要他去做官廷里的郎中,李密推辞没有答应。晋武帝以为他嫌官小,就改聘他做显要的太子官署洗马,李密仍借故推辞。晋武帝发怒了,又亲自下旨,指责李密傲慢,不识好歹。地方官也害怕了,日夜严逼,声称如果李密再推卸迟缓,就要把他逮捕下狱,按律法问斩。这下李密发愁了,出去做官吧,现在实在是没有心情辅佐晋王,但是拒绝晋武帝的任命就会有性命危险。他想了整整一夜,给晋武帝写了一篇《陈情表》,说明自己为什么不能去做官为国家效力的理由。
《陈情表》的开头这样说道: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6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4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9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我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我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做伴。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接着,李密抓住当时“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大环境,重申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意思是说他的祖母到了风烛残年,就像接近西山的太阳,已经气息奄奄,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活了,早上都不用考虑晚上的事情,正需要自己悉心照料,养老送终。如果他一旦为了做官而置自己的祖母不顾,就是不仁不孝,为社会所唾弃。
李密当时已经44岁了,而他的祖母刘氏已有96岁,当他侍奉完老祖母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为国家效忠。于是,李密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 后尽忠”的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并作出了“生当殒首,死当结草”的保证,使晋武帝完全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忠情感动了,完全放心让他在家为自己的祖母养老送终。晋武帝特地停发诏书,允许他先不上任,并赏赐给李密两名奴婢,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后来,直到祖母死后,李密才为晋朝效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面对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祖母,李密所表现出的孝心令人感动,没有选择赴命做官,而是一直陪着自己最爱的祖母走到最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老的体现。
“朝不保夕”的意义在管理学上也有体现。老人在年轻的时候为社会和国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年老以后理应获得供养。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养老问题,如果老年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年轻人会怎么想。他们还有信心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吗?团队管理也是如此,功臣会逐渐老去,他们的思想有可能跟不上时代发展,精力也会大不如前,但是这些都不能抹杀他们过去的功劳。即便他们的位置将让给更有能力、更有精力的年轻人,也不代表他们没有价值了。他们还拥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应对危机,可以让新人更快地融入团队,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如果功臣不能得到善待,新人一定不会将这个团队作为长期奋斗的地方。
形容生活极端困难或病情严重,也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变化。多作谓语,也作定语、状语。
南朝·萧子显《南齐书·武十七王传》:“建武以来, 高武王侯居常震怖,朝不保夕,至是尤甚。”
南宋·吴箕《常谈》:“在内大臣,朝不保夕,今得间不去,后求去岂可得耶?”
现代·陈荫荣《兴唐传》第一百一十一回:“李渊抬头说:‘老人家,现在隋朝已经苟延残喘,朝不保夕,群雄并出,国无宁日。’”
【同】“朝不虑夕”和“朝不保夕”都形容形势危急。
【异】“朝不虑夕”可强调“只能顾眼前”的意思;朝不保夕可强调随时保不住的意思。
【同】都形容形势危急。
【异】①“保”和“谋”的含义不同。当强调“随时保不住”的意思时,宜用“朝不保夕”;当强调“只能顾眼前”的意思时,宜用“朝不谋夕”。②用作谓语时,“朝不谋夕”一般以人或和人有关的组织,如“集团”、“家”、“机构”、“王朝”等等为主语;“朝不保夕”则不限,如“这几亩田地朝不保夕,随时有可能被霸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