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乾夕惕

更新时间:2024-06-26 11:57

朝乾夕惕(拼音:zhāo qián xī t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周易·乾》。

成语出处

先秦《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朝乾夕惕”。

成语典故

《周易》中的“周”,指“周代”;“易”,指“变易,简易,不易”的意思。《周易》为群经之首,原为古代占筮之书及其解说,后被列入儒家经典。《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有时称为《易经》或《古经》,是在专门从事卜筮的巫史们的长期经验和记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传》是战国时人对经的解释说明,又称《易传》。《易经》分为六十四卦,《易传》分为七种十篇,汉代学者称之为“十翼”,“翼”即辅翼经文之意。

《周易》第一卦是乾卦,指天,其实是借天来说明当时对人生的一种认识,重点不是天,而是人。乾的上三画即上卦、外卦,和下三画即下卦、内新实横的阳爻,是由八卦的乾重叠而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根据这一形象所进行的含义上的阐述,称为“象”,据传是孔子所作,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在《周易·乾》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大意是:“从太阳升起,君子就应该奋发努力、自强不息,太阳落山,君子就应该反省当天有没有过失、错误,如此才能突破困难险境而不至于遭受危害。”

成语寓意

《周易》兴盛于殷周之际,承载着周人对殷商灭亡教训的反思,充满了“小邦周战胜大邦殷以后,面对混乱局面的政治焦虑”,故其文多述忧危之事,言辞多危亡之语。《周易》以此“危辞”来警醒人们须常怀戒惧之情,心存忧惠之思。

祸患灾难与人类同行,而忧患意识是人类对实际生存状况生发出的一种主动性意识和理性反思,是对天灾人祸的预判与防范。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忧患意识都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宝。只有日日勤勉努力,日日反思过失,才能突破困难险境而不至于遭受危害。

成语运用

“朝乾夕惕”指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六·石虎中》“朕以吵薄,君临万邦,夕惕朝乾,思遵古烈。”

唐·魏征群书治要序》:“是以历观前圣,抚运膺期,莫不惊乎御朽,自强不息,朝乾夕惕,义在兹乎!”

宋·朱熹《戊申封事》:“政使功成治定,无一事之可为,尚当朝兢夕惕,居安虑危,而不可以少怠。”

明·高攀龙《戊午吟》之一五:“食德饮和供水,朝乾夕惕省昏晨。”

清·张永铨《与同学诸子论文会书》:“凡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大端,皆当夕惕朝乾,不敢或失于是。”

成语辨析

朝乾夕惕—焚膏继晷—夜以继日

“朝乾夕惕”与“焚膏继晷”“夜以继日”意义相近,都有珍惜时间,没日没夜地勤奋努力的意思。区别在于“朝乾夕惕”除指勤奋外,还包含有谨慎的意思;“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则偏重指勤奋而不知疲倦。

逸闻趣事

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进士出身且有用兵之才,在川藏一带平叛屡建功勋,康熙末年授定西将军、兼理川陕总督,一意依附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胤禛即位后,年羹尧备受宠信,累授川陕总督、太保、抚远大将军,爵封一等公,一度具有全国近八成军队的调配指挥权,权倾朝野。年羹尧又因妹妹是雍正的妃子,开始居功自傲,雍正忍无可忍,终动杀机。

雍正三年(公元1724年)二月,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天文奇观,臣僚均上表称贺,年羹尧也上表。但年羹尧的贺表中出现了两个瑕疵,一是字体潦草,二是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此语意为终日勤慎,就是写倒了意思也不变,这却给已对年羹尧动了杀机的雍正提供了一个求之不得的极好借口,雍正借此当庭对年羹尧大加斥责。那些对年羹尧有怨怼的人见皇上带了头,便群起而攻之,于是年羹尧被劾成九十二条大罪,由抚远大将军降为杭州将军,进而被令自裁,亲族、同党或斩首或流放或贬谪。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