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京门

更新时间:2024-04-30 08:13

位于惠城区环城西一路3号,朝京门,是惠州最坚固的城门。从明朝到民国,见证了六百多年的历史,可惜在战火中被毁。惠州市委市政府在故址旁边重建城楼,2005年动工,2006年6月底建成。

城门题字

“朝京门”3个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写。

概况

朝京门是具有挡水百年洪水功能的仿古城墙,将旱闸建设成为仿古城楼,城楼的城门内安装人字形闸门,平时闸门敞开,作为交通通道,当汛期需防洪挡水时便关闭闸门。该工程总长352米,其中城楼面积1006平方米,设有3孔拱形门洞,门洞宽分别为中孔8.1米,边孔7.2米,城楼高21.865米,工程总投资约1600万元。惠州原老城墙为明代古城墙,是惠州遗留下来的重要历史文物。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作为惠州大堤南堤的一部分,老城墙已不能满足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亟待加固。朝京门城楼和城墙工程是惠州大堤南堤安全加固工程的其中一段,也是该市北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大堤南堤安全加固工程于1998年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并于当年开工建设,加固堤围全长22.61公里。

历史背景

宋代诗人唐庚在他的《猎象记》写于政和三年(1113年)三月,记录了当时一起大象靠近惠州朝京门一带,人们与它搏斗的事件。政和三年(1113年)三月,有一头大象来到惠州的北门。惠州人如临大敌,几百人手拿长矛、弓箭、火把想去围攻它,在旁边围观喊叫看热闹的也有上千人,但都没有人敢上前去。有一个监税官叫蒙顺国的,是邕州人,自恃身手敏捷,强壮有力,穿着短衣,拿着几十支箭,走近前去射它。大象的脖子上、背部中满了箭,象刺猬毛一样。但大象却若无其事,用鼻子卷走。最后有一支箭射中大象的左耳,流血满面。大象发怒,向着蒙顺国冲去。他慌忙丢下弓逃跑,谁知跑了没几步,就被大象赶上,大象用鼻子钩住他的脚,把他拖倒,用脚踩踏他。众人纷纷逃散,大象才慢慢地离开。不久,差人上前去查看,发现他被大象踩得头碎骨断,肠子也流了出来,惨不忍睹,早已经气绝身亡了。

当时惠州城的周围,还是野象出没的地方。因此惠州被朝廷当成“荒蛮之地”,当成流放遭贬官员的地方了。

沧海桑田,一千年间,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在惠州,就在整个广东省,除了动物园,再也无法找到一头野象的踪迹,只有一座象头山的山名。

朝京门,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惠州地方官扩建城池,始增此门,当年为北门。洪武二十年(1389),惠州设卫,再扩规模,改北门为“朝京门”,始传其名。

朝京门在近现代史上发生的较大历史事件为,1925年10月东征军正是通过此门攻克惠州,为此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就建在它的对面。

1925年10月,东征军进攻惠州城时,以朝京门为主攻方向,13日部队发起了总攻击。守城敌军约5000人,装备精良。在陈炯明的反动干将、第六军军长杨坤如的指挥督战下,负隅顽抗,战斗非常激烈。攻城部队首日尚未能攻入城池。

翌日,周恩来亲临指挥,第一纵队纵队长何应钦亲自督战,终于在14日下午4时许攻克惠州。1930年3月,黄埔军官学校在五眼桥北侧战地旧址立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

古城墙为六百多年历史的见证,又经受多次战火洗礼。近年来,惠州的水利建设,注重与文化大省的格局同步。水利修到哪里,哪里就凸现水与人文和谐的特色。惠州市委市政府选定北门故址,重建城楼,工程于2005年8月底动工,2006年6月底顺利完成,2006年7月3日上午,惠州朝京门城楼落成典礼。

朝京门美术馆

2007年,城楼二楼改建成朝京门美术馆。每月举办一场高水平的书画艺术展览,以便市民登朝京门观景时可以同时欣赏书画艺术。朝京门美术馆以惠州最高层次的文化产业基地、最丰富的画源和举办最高级别的画展,成为惠州文化艺术的象征和对外交流的窗口,朝京门美术馆,不仅是书画艺术家创作、休养、讲学交流的理想处所,也是广大书画爱好者欣赏佳作、修身养性的好去处,更是众多书画收藏爱好者常常光顾之地。

后被惠州市政府收回,拟作会客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