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东塔

更新时间:2024-04-11 10:04

朝阳东塔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营州路东段北侧关帝庙内东部,已倒塌,仅存塔基遗址。

历史沿革

辽代,开泰六年(1017年),此塔再建。

清代,康熙年间,朝阳城内三塔鼎立,因此塔居东,得名东塔。

乾隆七年(1742年),东塔倾塌,后建关帝庙补之。

建筑格局

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塔基南面、东南角和东北角进行了局部发掘,对地宫内填土进行了清理。从而得到了东塔部分建筑格局信息。

东塔残存塔基平面为方形,外围用青砖围砌,其北部和西部被压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4年)的关帝庙建筑群下。残存塔基上部边长约13.2、下部边长约13.3、残高约3.2米。从南部探沟发掘情况来看,现存塔基底部起于夯土台基,夯土厚约0.6米。塔基现存38层,青砖垒砌,其中部分表面抹有白灰,应属再次利用。顶部表面用大小不等的青砖及石块堆砌,残损较为严重。

塔基中心位置为一正方形地宫,填满沙土。地宫内边长3.2、残高3.1米。四壁青砖围砌,南面与东面最高残存35层,东北角被杏树根茎损毁,保存状况极差。

文物遗存

辽代经幢

1952年,朝阳关帝庙修建排水道时,在东塔塔基中发现辽代《无垢净光大陀罗尼法舍利经》石经幢及其它文物。

石经幢为绿砂岩质,截面呈八面柱体,上下两端平整,通高148、顶径72.8、底径79.5、每面宽31-30厘米。各面镌刻楷书汉字,其中6面刻经文,其余部分刻字如下:

“楚国长公主施财。建、霸、宜、白川、锦等州制置使、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尉、守左千牛卫上将军、知彰武军节度使事韩绍基施财。塔主、讲经谈论、副贡、大德沙门悬镜书。同办塔事,讲经律论、持大长教长坐、阿阉梨惠素。都维那持诵、同修塔事,沙门惠昊。门人、自累佛塔、持念沙门贵深镌。同镌字人,俗弟子马继岩。手累塔人,勾知孔目官将仕郎、守杭州参军李鸾。舍手打棺,银院使丁仁宪……左林牙、平卢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左金吾卫上将军、驸马都尉萧绍宗、梁国公主、齐国妃、三小娘子……开泰六年岁次丁巳七月丁酉朔十五日辛亥午时再建。”

上述经幢的记事刻字,对东塔的再建年代、施财人、办塔事人、书写刻字等人员的职位、姓名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是了解东塔的依据。

其他遗物

板状佛龛:塔基中心地宫下层填土中出土,残。青石雕刻,呈板状。现存三排五列结跏趺坐佛像,共计14尊,具体形态已模糊不清。残高27、残宽29、厚7厘米。

三面脊檐佛龛:塔基中心地宫下层填土中出土,残。砂岩雕刻,除背面外,其余三面均雕刻脊檐。正面存三尊佛像,应为三世佛,左侧面存两尊佛像,右侧面残存一尊佛像,均结跏趺坐。通高20、底长17、宽10厘米。

三面立佛龛:塔基中心地宫中央处出土,面西摆放,残。砂岩雕刻。三面均雕刻有立佛,施无畏印。通高43、底座正面宽15、侧面宽19厘米。佛龛顶部有一方孔,孔边长4、深5厘米。

四面佛龛:东塔塔基中心地宫中央处出土,面东摆放,残。砂岩雕刻。双侧各有两排佛像,有结跏趺坐式和立式两种姿态。其余两面中,一面为两尊佛像端坐居中,两侧各站立两位菩萨或侍者或供养人像,形态体征模糊已无法辨认;另一面为一尊佛像端坐居中,两侧站立菩萨或侍者,外侧上部有两个小佛龛,内有佛像,下部有跪式供养人像。通高42、底长45、底宽27厘米。

四面三层佛塔:塔基中心地宫中央处出土,面北摆放,残。砂岩雕刻。残存三层,每层均雕刻有脊檐。佛像具体形态已模糊不清。底宽18、底厚17、残高41厘米。

四面双层佛塔:塔基中心地宫中央处出土,面南摆放,残。砂岩雕刻。残存两层,每层两排佛像且上方均雕刻有脊檐。佛塔顶部中心有一直径3、深3厘米的圆孔,内置两枚铜钱,上面一枚为唐开元通宝。底宽18、底厚15、残高42厘米。

塔基中心地宫中层填土内出土,残。双眼、嘴唇及口内涂有红色颜料,嘴喙与下颚处缺失。残长22.5、残宽20、残高17厘米。

塔基中心地宫中层填土内出土,较完整。采用浮雕技法,未见彩绘痕迹,砖雕背面有明显的沟纹,应为辽代遗物。通高36、宽28、厚10厘米。

历史文化

倒塌时间

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东巡盛京,途中驻跸朝阳县时,曾作诗歌《过朝阳县》,其中一句“兴中之府朝阳县,三塔一颓其二存。”,就是指朝阳三塔之一东塔的倒塌。

乾隆十三年岳海撰写的《新建关帝庙碑记序》记载:“义州三座塔,新建关帝庙者,创建有踪旧古塔基……,是以癸亥岁阁人等故散谪仙之黄金,捐资乐贡。”查癸亥岁是清乾隆八年。可知,乾隆八年时东塔已经倒塌,仅余塔基。

清代《塔子沟纪略》卷三市镇条云:“本朝初年,三座塔城内荆榛满地,狼虎群游,自喇嘛绰尔济卜地建寺(今佑顺寺)于城内,彼时三塔俱在,遂呼为三座塔。”喇嘛绰尔济建佑顺寺是在清康熙三十七年,四十六年竣工。由记载知,当时东塔尚未倒塌。

清代李调元于乾隆四十六年所著《出口程记》记载:“(朝阳)旧名三座塔。以塔有三,故名。今只存二座。其一于乾隆七年倾塌。市人建关帝庙补之。基阜尚存。县南有凤凰山,嵌崎秀削。山下有朝阳洞。县得名以此。”该记载表明东塔于乾隆七年倒塌。

综上所述,朝阳东塔的倒塌时间在清康熙三十七年之后、乾隆八年之前这段时期内。根据《出口程记》的记载,即应在乾隆七年。

历史追溯

据东塔出土的石经幢记载,东塔于辽代开泰六年(1017年)再建,说明此处原有塔,分析朝阳三塔的年代及其历史概况,东塔的年代上限或可追溯到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结合对东塔塔基、地宫的清理发掘所获遗物,尤其以石雕佛龛、佛塔特征而论,与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特点较为一致,而与西安南郊唐礼泉寺遗址出土楼阁式造像塔风格相类似。出土时的位置也是人为有意朝向四方摆放于地宫之中央,并于石雕四面双层佛塔顶部中心圆孔内,放置开元通宝铜钱,故而推断,在开泰六年再建东塔时或更早些时候(但晚于621年开元通宝铸币始年),信众出于恭敬及信仰之情,将倾倒东塔旧址原有残损遗物安放到已经被破坏的地宫之内,重新填埋。至于清代所谓的“彼时三座塔具在,遂呼为三座塔云”之东塔,应指辽代重建之塔,尔后再次坍塌,惟基址犹存。后于乾隆九年,修建关帝庙于东塔塔基之旁,以补三塔鼎峙之形。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虽未对东塔塔基遗址进行彻底的考古发掘清理,但其地宫及塔基周边出土的遗物,对于东塔初建时期与后续演变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即东塔原建年代应早于辽开泰六年,北魏时期此处就已有相关佛教遗存,并能够放置石雕佛塔、佛龛等造像,故而推测此地点可能与早期佛教建筑有关,疑与北塔建造年代相近,后颓败直至倾倒,并于辽开泰六年再建,至清早期再次坍毁,遗址处乃立关帝庙。

相关人物

朝阳东塔石经幢中提及的重要人物,主要有:楚国长公主、韩绍基、萧绍宗、梁国公主、齐国妃等。下面一一进行介绍。

楚国长公主:本名耶律观音女,是辽景宗耶律贤萧绰(萧太后)的长女,是辽圣宗的姐姐。始封齐国公主,统和元年,改封楚国长公主。后陆续封为晋国长公主、吴越国长公主、赵魏国长公主、秦晋国大长公主。其丈夫是萧继先。儿子萧绍宗。长女秦国妃(配耶律隆庆)。次女齐国妃(配耶律隆祐)。有私城徽州

萧绍宗:萧绍宗是楚国长公主耶律观音女与萧继先的儿子,契丹名匹里。与辽圣宗长女耶律燕哥结婚,成为驸马。夫妻二人的合葬墓在河北平泉被发掘,有墓志出土。

梁国公主:即辽圣宗长女耶律燕哥,是楚国长公主耶律观音女的侄女和儿媳,其丈夫为萧绍宗。初封随国公主,统和三十年(1012年),特封梁国公主。太平初年进封秦国公主。生女萧三蒨,封太子妃,后成为辽兴宗皇后。

齐国妃:萧氏。是楚国长公主耶律观音女萧继先的次女、辽景宗的外孙女。嫁与耶律隆祐(又作隆裕),册封为齐国妃。齐国妃萧氏和萧绍宗是一母同胞。

韩绍基:韩绍基的官职是“建、霸、宜、白川、锦等州制置使、知彰武军节度使事”,是当时辽国所设五州制置使司霸州(今辽宁朝阳彰武军的最高长官。根据其字辈“绍”可推知是韩知古家族成员,是当时仅次于皇族和后族的世家大族。

综上可知,朝阳东塔是当时辽国皇族长公主、后族萧氏、世家韩氏等资助修建的,涉及皇族、后族以及韩氏家族等背景。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东塔倒塌之前,有一位白胡子老头预言:“东塔倒塌,将会砸死万人。”结果倒塌之时,砸死了一个姓万的老太太。

地理位置

朝阳东塔现存塔基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双塔区营州路北侧关帝庙内东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