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3-07-04 06:13

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是集食用菌科、工、贸一体化高科技企业,是“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科研单位”、“全国食用菌行业标准化示范企业”、“全国食用菌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科研教学单位”、“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省“明星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着《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级星火计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项目,该所建有大连全禾菌业有限公司、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全禾菌业科技园等实体,拥有30多项国家专利,多项科技成果被列入国家级计划项目,知识产权评估3亿多元。

发展简史

产品与服务

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全禾菌业发明推广的四大项目给食用菌行业带来革命性进步——  率先发明推广了“液体菌种地栽黑木耳”技术,结束了用木段栽培黑木耳的历史,技术辐射全国,成为许多县市经济支柱产业,采用这项技术栽培黑木耳占木耳总产量的70%以上,“液体菌种地栽黑木耳千户万元致富工程”获世界银行、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国家民政局赠款支持,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20万多农户致富,累计产值30亿元,国内外上百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

率先推出了“液体菌种新技术设备”,掀起食用菌制种技术革命。传统的菌种生产,一二三级代代转接,一转就是半年,到出菇时菌丝老少几辈在同一袋内,出菇参差不齐。采用液体菌种培养器制种与过去的固体菌种相比,制种时间从2-3个月变为2-3天,生产按键操作,自动控制,温湿通风都不用人力控制。接种后的栽培袋养菌过去是40-50天,现在是20天左右就长满了。过去那种作坊式、高污染、长周期、高风险的食用菌生产,通过液体菌种生产新技术的改造,开始向工厂化、标准化、自动化、低风险、稳产量方向迈进,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升级。全国迅速推广普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引进,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率先通过“食用菌液体菌种菌包机械化生产线”科技成果鉴定,由中科院、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辽宁农科院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直认为“……该成果为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并会带来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可实现“一举多得”的重大突破。该生产线的问世,使我国食用菌的生产结束了依靠固体菌种的历史,彻底淘汰了千百年来由农民千家万户的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过程难以避免的杂菌污染、良莠不齐和标准不一,给食用菌产业带来根本性革命,开创了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标准化的新时代。

率先推广“全禾菇厂”产业模式,采用食用菌液体菌种菌包机械化生产线,机械化、标准化、全年候生产。食用菌传统的生产基本上是家家建棚,户户搭灶,千家万户手工操作,药物熏蒸,激素刺激,污染严重,难以保证质量,不能成为“绿色食品”,整个行业科技含量低。“全禾菇厂”模式的推广,开创了食用菌产业新模式,改变了食用菌传统产业格局,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已签约引进。

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全禾菌业提供的不仅仅是食用菌机械化生产装备,还有周到完善细致的服务,尽心尽力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建设机械化标准化菌种菌包厂,提供整体规划设计,负责设备安装调试,人员技术培训指导,协助争取政策立项支持,并为用户后续发展不断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文化

 朝菌宗旨 以生物技术 做健康产业 铸全禾品牌 成百年实业

朝菌理念 科技为根 人才为本 服务至上 市场为师

朝菌目标 开发菌业 科技报国 健康为民 成就自我

科研原则 发现发明发展 创想创造创新

朝菌精神 务实创新 雷厉风行 协作奉献 善始善终

合作原则 诚实守信 互惠双赢

服务原则 全心全意 用户至尊

朝菌思想 创造食用菌生产崭新模式 铺筑筑食用菌产业高速公路

管理团队

公司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办公会等机构,设立9个管理部门。

董事长简介

刘永昶,高级农艺师,研究生学历,辽宁建昌县人。自1976年投身食用菌科研与推广事业30多年,1991年创办辽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2001年组建大连全禾菌业有限公司。现任全禾菌业董事长、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被全国许多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市)聘为科技顾问。是“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发明人和“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养器”及其标准化生产工艺发明应用第一人,多项成果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已应用到全国各地和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上百家新闻媒体报道,称他为“中国菌王”、“科技扶贫大王”。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6篇,出版专著12种,获28项专利。主持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3次获省科技进步奖,4次市科技进步奖。

刘永昶先后荣获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食用菌大王”、团中央“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中国菌协“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工作者”、“十大新闻人物”、团中央科技部全国青联“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辽宁省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中国特色产业基地贡献人才奖”,“辽宁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人物”,中国菌物学会“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个人”,2次获得中国菌协“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优秀科技人才”,“辽宁省优秀民营企业家”,2009年获“全国改革开放30年120名农村人物”,被中国菌协特别授予“袋栽黑木耳科研探索特殊贡献奖(唯一)”。

资信荣誉

省科技厅“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

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

中国菌协“全国食药用菌行业标准化示范企业”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独立进出口权”证书

《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依托单位

《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依托单位

世界银行、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奖励企业

“全国食用菌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

“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科研单位”(中国菌协1995年、1997年);

“中国食用菌市场信誉知名企业”(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2004年);

“辽宁省明星私营企业”(省委省政府1997年);

“辽宁省扶贫赈灾先进集体”(省政府);

“辽宁省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企业”(辽宁省政府2000年);

“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省科委2002年);

“辽宁省先进民营科技企业”(省企协2003年);

“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中国菌协2004年);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 (农业部2005年)

“全国食药用菌行业标准化示范企业”(中国菌协2005年)

“全国食药用菌行行业十佳优秀科技成果”(中国菌协2005年)

“地栽木耳千户万元致富工程”(世界银行、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2006年)

“中国农经行业标杆企业”(2007年)

“黑木耳技术研究推广有功单位”(2009年)

相关报道

文摘1

刘永昶地栽黑木耳带富六万人

原载《农民日报》1997年1月24日

由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刘永昶研究成功的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术,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后,六万农民采用这一技术,创产值7亿多元,获纯利5亿元。

1980年,刘永昶经过千百次的实验研究,以锯末、作物秸秆为主料,采取塑料袋小包装地面栽植的办法,成功地栽培出了黑木耳,使黑木耳生产由林区走向田野大地,由只能少数人栽培走向千家万户。

刘永昶的地栽黑木耳亩成本3500-4000元,周期3-4个月,产木耳400-500公斤,纯收入可达1-1.5万元,与传统的栽培相比,产木耳周期仅为原来的1/10,产量提高8倍,产值提高24.6倍。地栽黑木耳抗杂菌能力强,朵大、肉厚、产量高,内在营养含量和外观商品形状都超过一级木耳标准。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原料易取,成本低,效益高,成为千百万农民致富的好项目。据了解,全国各地应用这一技术已栽培黑木耳近3万亩。

目前,刘永昶正在和国家扶贫办一起,筹备实施“百县黑色扶贫工程”,准备在全国选出212个贫困县,3年发展5万个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专业户,使他们当年脱贫。(荣光大)

文摘2

采用液体菌种 实现工厂化标准化生产 确保吃上“放心菇”

我国食用菌生产装备研制获重大突破

原载《经济日报》经济内参,有删减

由我国科技工作者独立研制开发成功的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液体菌种机械化生产线”,最近从大连全禾菌业有限公司研发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据专家介绍,这条生产线的问世将使我国食用菌的生产,结束了依靠固体菌种的历史,彻底淘汰了千百年来由农民千家万户的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过程难以避免的杂菌污染、良莠不齐和标准不一,给食用菌产业带来根本性革命,开创了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标准化的新时代。该成果通过自行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6种设备设施连成一条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拥有11项国家专利,在同等产量条件下可节省土地占用97%,节省劳动力95%,减低生产成本21%,而且生产线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可进行不间断的全年候的流水线生产,能够象生产工业零部件那样快速、大量生产优质、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用菌。创造出食用菌的最佳生长环境。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将使我国特有的食用菌生产优势得到极大的发挥,成为入世后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最有竞争能力的产品之一,对当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加快传统农区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到目前为止,食用菌传统的生产基本上是农民家家建棚,户户搭灶,手工操作,千家万户药物熏蒸,激素刺激,污染严重,难以保证质量,不能成为“绿色食品”,而且受季节影响,经常是出菇时堆积如山,过了季节又无货可供。整个行业科技含量低,低水平重复。这种落后的生产和销售方式不仅使消费者“望菌生畏”不敢放心食用,严重制约了这种21世纪健康食品在国人中的普及,更可惜的是,由于我国食用菌生产无法满足国际市场期货贸易和超市化、连锁化、鲜品化、高档化销售的要求,也难以通过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

以黑木耳为例,黑龙江林区,黑木耳生产的原料主要是木屑,生产场地是林地露地,环境基本没有污染,就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反复用药才造成质量差、农残高。发达国家近年来对食用菌的需求及价格连年上升,食用菌国际市场基本上“产多少、销多少”。如按洪昭光教授将黑木耳列为每天必须食用的黑色食品,按每人每天至少5克的用量计算,全世界仅够供应2—3天。包括黑木耳在内的各种食用菌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至今已1400多年历史。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能够进行黑木耳商品化栽培的也只有中国,没有国际竞争,是名副其买的“黑木耳王国”。随着对黑木耳和各种菌类特殊营养价值和特殊疗效知识的普及,国内外市场需求越来越旺,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国家科技部于2006年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促进了“食用菌液体菌种机械化生产线”的快速研发。由大连全禾菌业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这项科技成果,使我国食用菌生产、销售和出口创汇迎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崭新局面。用这条生产线可以建成机械化标准化菌种菌包厂,采用“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用液体菌种和机械化生产线工厂化集中生产菌袋,把前期繁琐复杂、高风险的菌袋生产过程变得轻松简单规范标准,然后分散到农户出菇。投产一条日产菌包5万包的生产线,设备投资50万元左右,只需不到2000平方米的厂房,年产可达1500万包,不仅菌包厂可获利三、四百万元,而且可带动1500个农户和下岗职工就业,每户当年实现收入上万元。一些食用菌栽培大户和要投入现代农业产业的投资人,纷纷引进生产线建立龙头企业,各地政府对这一新的农业项目工业化模式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食用菌工业化正在我国迅速展开,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一大亮点。(记者高以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