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歌

更新时间:2023-11-03 08:02

木鱼歌简称木鱼,也叫摸鱼歌,是广东省的传统说唱艺术之一,属于弹词系统。流行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江南路一带。起源于末,清代以后兴盛。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木鱼歌流行于晚明,到清代以后极为兴盛。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及罗天尺《五山志林》中都记载过当时演唱的盛况。早期的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凭记忆演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者先编好曲词,刊印成书传唱。这种抄本或刻本,叫木鱼书,既可作演唱的脚本,也可供阅读。

木鱼歌,属弹词类曲种,唱时多用三弦伴奏。木鱼书多由盲人演唱,故俗称为“盲佬歌”,流行于城区片、水乡片、沿海片、浦田片、丘陵片等乡村。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东莞岁朝……寻常瞽男女所唱多用某记,其辞至数千言,有雅有俗,有贞有淫,随主人听命唱之”。木鱼歌很多直接唱东莞人,唱东莞事,唱词题材根植社会、市井。莞邑民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凡有吉庆主人都会请木鱼书艺人弹唱,以为助兴。东莞民谣有云:“要想癫,唱《花笺》;要想傻,唱《二荷》;要想哭,唱《金叶菊》。”由此足见,木鱼歌在当时社会、市井的盛行和影响。

历史渊源

要说最早记于古籍的广府曲艺人物,应数西汉孝惠帝时南海人张买(后被封南宫侯),他“侍游苑池,鼓棹为越讴,时切讽谏”(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汉代以后历代古籍皆有零星记载广府的曲艺。

始于唐代佛教变文宝卷传唱与本地民歌的融合演变,形成于明末,是吟诵式曲艺,清代至民国初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木鱼初为清唱,不用伴奏,腔调朴素简单,特别受民间妇女喜爱,往往居家传唱、自娱自乐。后有失明艺人以唱木鱼为业,加上乐器伴奏,男的称“誓师”,女的称“瞽姬”;腔调有所变化,创出苦喉梅花腔,表达哀伤情感。常有妇女请他们回家演唱,中秋节时特别好生意。由于木鱼受群众喜爱,木鱼歌书也大量流行,产生过一批有鲜明岭南俗文学特色并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其中《花笺记》《二荷花史》在国际文坛上亦有声名。如《花笺记)于1824年、1836年先后被英国德国学者译为英文本、德文本在外国出版。还有《三国》、《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金簪记》、《西厢记》、《琵琶记》、《珊瑚扇金锁鸳鸯记》、《雁翎媒》等,也被称为木鱼书中的“才子书”。其他还有改编演义小说的、取材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民主革命的,揭露外国侵略者丑恶面目的,现今有记载的木鱼书目多达500种,四五千卷。早期作品《观音出世》、《观音十劝》等可见佛教变文、宝卷的路子,在民间流传广泛。清末民初,进步报刊常登宣传革命的木鱼作品,可见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木鱼因腔调单调、少变化而落后于时代,创作、演唱木鱼的人渐少,后来木鱼只作为一种曲牌偶尔出现于粤曲演唱之中。龙舟歌,简称龙舟。其来源,一说是民间变木鱼歌腔调而创,始于顺德龙江;一说源于端午赛龙舟时向龙王唱的颂词。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职业艺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着木雕小龙舟的长棍作标识,胸前挂一副小锣小鼓,敲击节拍和唱,不用其他乐器伴奏。龙舟曲目有些以木鱼书改唱,有些是艺人自编自唱,内容广泛,也有编成曲本流传的。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编写“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成为宣传革命的文艺形式。后随着粤曲兴起,龙舟式微,仅作为粤曲中的曲牌偶尔唱之。但解放前夕仍有知名艺人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那时的流散艺人随街卖唱,赚取微薄收入,境况堪怜。

明末清初起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用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传统民间说唱形式。它是广大城乡百姓尤其是妇女自娱自乐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同样,东莞木鱼歌也有着四百年悠久历史,其盛况可从当地的文史学者杨宝霖先生的记载中略见一斑:“岁朝佳节,农闲之时,榕树下,厅堂中妇人围坐,请识字者按歌本而唱之。一听到木鱼歌声,就群起围而听之。听者表情,随歌书的情节而变化,怒骂者有之,嗟叹者有之,损涕者有之,欢笑者有之。在莞城,除岁朝佳节外,最盛者首推盂兰节”。此外,杨宝霖所认为的莞人佳作《花笺记》曾漂洋过海,1827年德国诗人歌德在日记中记述他读英译本的感想。如今,木鱼歌却已不再兴盛,作为土生土长的莞人,笔者在田野考察之前就从未听过,而父辈中大多数的人也对此一无所知。为了追寻和了解昔日辉煌的木鱼歌,在2005年春在东莞市道滘镇作了一次实地调查。

1.自然环境:道滘位于东莞西部,面积63平方公里,北距广州30公里,南距香港90公里,东距东莞市区5公里,广深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据史载,道滘昔称“到滘”,又名济川,始于公元1342年立村,向来被誉为东莞的“水乡明珠”,河涌交织,绿榕如盖,石桥长卧,古巷通幽。

2.戏曲活动:道滘人向来爱好曲艺且辈出人才,三十年代有叶棣材五兄弟,吹打乐器一流,自立“五兄堂”,设馆授徒,驰名广州、新加坡。四十年代粤剧名伶何非凡(1920-1980,原名贺年,又名康琪,道滘南城坊人)以《情僧偷到潇湘馆》一剧成名,省港澳共演出367场。文武双全花旦陈艳侬组成全女子戏班,名曰“美人威”,演出《刘金定斩四门》成名,提高梨园女子的地位,其后又有花旦刘莲卿、陈锦云等。1980年当地文化站组成道滘业余粤剧团,创作出《彩菊回生记》《情暖老人心》《生死签》等作品,并在各种比赛中脱颖而出,屡获殊荣。全镇已成立了14支曲艺队,村村都有“私伙局”,经常参加活动的有五百人之多。这些曲艺队都有各自固定的场地、服装、道具、乐器以及灯光音响,平时他们各自排练,自娱自乐,而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走乡串镇,为各地群众演出。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各曲艺队每年的演出高达400多场次。镇里每年除了举办一系列的粤剧调演活动外,还常邀请省市各级粤剧团过来演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生活。因此,1999年11月道滘镇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2000年5月,又被授予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笔者调查期间,正值该镇举办粤剧黄金周活动。

艺术特色

演唱形式

1)乐器。据介绍,唱木鱼歌时多用弦乐伴奏即二胡、古筝、琵琶、三弦等,没有乐器时也可用竹板,亦有说法称木鱼也可做击节之用。当刘老即场表演时,他所使用则是一把小三弦(参见照片)。小三弦又名曲弦,长95厘米,分为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用琴杆做指板,无品;音箱扁平近椭圆且两面蒙皮。

2)表演。刘老采用“雅唱”的方式为笔者演唱了《禅院追鸾》和《秋江送别》的片断(参照片和录音文件)。他先报上曲目名称,然后拨动琴弦,随即飘出清亮悠扬之音。起式只有两句,正文是每四句组成的一段,每句多是七个字或九个字,故一般是“二二三”或“二二二三”节奏,超过七字部分唱时不占板。由于唱词较长,故只能将乐段不断反复,直至唱完为止。采用“梅花间竹”韵的唱法即是一句高一句低,句与句之间的停顿需要伴奏长过门或短过门,然后接着唱下一句,不断交替使用。

木鱼歌原是五音阶徵调式,旋律与节奏都较平稳。但它毕竟属于散板,演唱时因需要也偶有变化,有时因故事内容和人物心理活动转换尤其在情绪激动时,便可相对自由灵活地跳跃和变节奏。此时便会出现乙反调式,则又构成七声音阶。刘老脸上带着很投入的表情,歌声莞音厚重,婉转低回,沉郁凄楚,正如前人屈大均所言:“唱一句或延半刻,曼节长声,自回自复,不肯一往而尽,词必极其艳,情必极其至,使人喜悦悲酸不能自已”。8问起长篇的曲目,他说年纪日增,记忆力下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想起来。

主要腔调

《成二口》演唱

木鱼的腔调有两种:一是苦喉,曲调沉郁,适于表现缠绵悲恻之情,如《玉碎珠沉》等。另一则是正腔,曲调爽朗,适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上述曲目中,《铺床歌》《家乡民谣自弹唱》以及刘老演唱的几支小曲包括《贵人居》《花夹果》《成二口》 《贺灯头》《十二奶娘》《逢春花开》《贺新新抱》(莞人对媳妇的称呼)都属于后者。《铺床歌》与东莞的旧风俗有关,当新娘进入新房揭开红头帕后,“大妗”(媒人)便将新人的帐子、被褥、枕席安置在床上,再叫新人两人站在床前,大妗便开始唱“铺床歌”,歌词无非就是祝福新人婚姻幸福生活富足。那些小曲也是用于各种喜庆场合,如新居落成、男婴的庆灯宴等;而《家乡民谣自弹唱》则是2001年刘老参加比赛时,由文化局人员所作,歌颂东莞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因此,它们听起来都是节奏明快色彩喜庆。在这些录音中发现:唱木鱼歌无论男女皆用一种腔调,而且都是一个人独唱全篇,没有角色之分。

格律用韵

木鱼歌的句子在一句中,它的平仄符合七言绝句或律诗的要求,但句与句之间则往往失粘。例如《泪湿青衫》中“陇头梅放一枝春,万里相思忆故人。雪冷邮亭车马少,难逢驿使叙花津。”格律则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木鱼歌只能押平韵,但压韵不似诗歌严格,只要音相近即可。长篇歌书的一节,短篇歌书的一篇,一般只用一韵且可以重韵,其间可以换韵但也只是平韵互换,而且是在情节暂告一段落时,转韵时常以两个三字句首起。如《玉碎珠沉》:“转思我有随身物,当初犹未对他言。呢吓人亡物在有何用,等我沉归波底作妆奁。开包匣取衣箱,万叠苏杭锦绣裳。玳瑁珊瑚兼玛瑙,金环钗珥及明珰。”偶尔,也有个别篇章是仄声与平声互叶为韵的,此时则用五字句。如《泪湿青衫》中“碧海何时开并蒂,春归免我盼佳期。亏我错把洵阳轻薄子,中道思情弃惜分离(平声)。远隔人千里(平声),月痕空把金钗记(仄声)。愁唱阳关几曲词,回忆少年歌舞事(仄声)。平康艳艳里不胜悲,愁处锁双眉(平声)。”

主要体制

木鱼歌它基本上是七言的叙事诗,间杂以三、五、九言,最长的有十二字。用语半文半俗,夹有大量的俚语和方言词。作品多属长篇,每篇都分若干回,一般每回有一个独立的小标题,多是四字。通常是第一回“开书大意”,介绍全书梗概、人物和背景,接着是正文,逐回陈述故事情节,最后一回是尾声,交代故事终结,一般在最后加上劝诫之语。从取材方面看,木鱼书有改编自前代盛行的历史小说或戏文,如《狄青比武》取材于《万花楼》,《长亭饯别》取材于《西厢记》;另有独自创作的,东莞人的《杀子报》《梅李争花》《番宝名琴》《花笺记》《二荷花史》等等。 演唱方式。木鱼已经成为粤剧粤曲的一种调式。

主要特征

木鱼歌虽属弹词系统的曲种,但与苏州弹词不同,没有开篇、诗、词、套数和说白。以后受粤曲、南音和龙舟歌的影响,始插以说白。演唱时用二胡古筝琵琶、三弦伴奏,也可用竹板击节。曲调分“正腔”和“苦喉”两种。前者爽朗明快,欢乐喜悦;后者沉郁悲恻,哀怨缠绵。木鱼书有记载可查的约有500部、4000~5000卷之多。内容良莠杂陈。有从佛经故事和宝卷改编的,如《目连救母》、《观音出世》;有来自小说传奇之作,如《仁贵征东》、《白蛇雷峰塔》等;也有反映现实社会题材的曲目,如描写反美华工禁约的《金山客自叹》、《华工诉恨》,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国事诉根源》等。传统曲目以《花笺记》、《二荷花史》最为著称。

历史悠久的东莞木鱼歌古为今用登上了大雅之堂,在2006年农历二月初二的东坑“卖身节”开幕式上,“木鱼说唱卖身节”的木鱼歌表演唱登场亮相,给四百年传统历史的东莞木鱼歌赋予崭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众多媒体的关注。 东莞木鱼歌(又称盲佬歌,因昔日唱此歌的多是盲艺人而得名)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末清初,讫今历400多年,几百年来,袅袅莞音的木鱼歌在东莞城乡广为流传,但世易时移,如今木鱼歌实际上已是风流不再,几成绝唱,只在城乡的一些老年人中传唱,位于莞城区的细村市场上还有木鱼歌的录音带出售。

400多年以来,虽然受到全球化经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东莞木鱼歌却在国际上拥有众多的研究者、传诵者。这是因为,由于历史的变迁,历史上记叙木鱼歌的木鱼书最好版本大多流失到国外,国外收藏的数量也远比国内及东莞多。现东京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英国博物馆、巴黎国家图书馆、莱顿大学汉学研究所(荷兰)、莫斯科国立外交图书馆、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图书馆、西柏林普鲁士文化图书馆、美国等都有收藏。1827年德国著名诗人歌德(1749—1832)也曾经把“谜”一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东莞木鱼歌《花笺记》称作为一部“伟大的诗篇”。因此,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东莞木鱼歌引起美国、英国、俄国、日本等众多国家的学者的研究。 近几十年来,东莞博物馆、东莞图书馆等有关部门以及东莞的一些热心人士如杨宝霖、张俭东等,都十分重视东莞木鱼歌的收藏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莞邑文史学者杨宝霖数十载潜心研究,千方百计把藏于英国博物馆、牛津大学、巴黎国家图书馆等现今存世最早的莞音木鱼书《花笺记》几个刻本(复印件)收藏,写出了《东莞木鱼歌初探》、《(花笺记)研究》等专著,为传承东莞木鱼歌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东莞打造“文化新城”的稳固基石。东莞木鱼歌在东坑“卖身节”登大雅之堂,开创了东莞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新路子。可以相信,东莞木鱼歌这种植根于东莞大地的珍贵文化遗产,必将大放异彩。

此外,“木鱼”、“龙舟”、“南音”是三个关系密切的概念,谭正璧、谭寻认为“木鱼歌是粤语传统民间说唱文学的总称,它自产生到发展宗支庞杂,因而有多种名称,多种形式。最早的分类如《广东新语》所说的‘如《连昌宫词》、《琵琶行》等至百言、千言’的,就是我们所称的‘龙舟’,‘如元人弹词曰某记、某记’写‘小说’故事的,就是我们所称的‘南音’;其‘短调踏歌’,就是我们所认为是木鱼的始祖原始民谣民歌。”4而实际上,“龙舟”、“木鱼歌”、“南音”三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多是口语,且字数不拘,但平声句与仄声句都要押韵,多写无关名教宏旨的琐事。后者则是多文雅之词,多是七字句,且平声句押韵,多写历史传奇故事,抒情色彩浓,充满封建说教;木鱼歌与南音较相似,但“南音”的平仄格律更严格,且演唱时有起序,一板三眼。尽管如此,相当多的人还是简单地认为短篇的“木鱼歌”是“龙舟”。长篇的“木鱼歌”是“南音”。据杨宝霖先生考证,东莞书坊刻印的木鱼书都没有注上“南音”二字,但民国后的广州和香港则有出现,且前者居多,而且都是后印的机器版,即是说原来版本并没有“南音”,后来被其他书坊添加上去的。其中原因可能与粤剧的发展有关。民国初,粤剧由戏棚官话改为粤语,南音也被收入粤剧、曲艺中,如名伶白驹荣所唱的南音佳作《客途秋恨》可谓名震一时。广州书坊为招徕顾客,就在木鱼书封面上印上“南音”二字。但对莞人而言,唱“南音”用的是标准的广州话,唱木鱼歌则必用莞语。广大的劳动人民,尤以妇女为多,他们一般不懂得唱南音,如果印上“南音”二字定会失去市场。所以,香港陈湘记书局发行《正宗南音金丝蝴蝶》,十之八九应是木鱼书,而非“南音”的曲本。

代表曲目

所收集到木鱼书有26种。其中24种是油印的手抄本,7种是不完整的曲目(以数字标明)。现罗列如下:《金山信》《过埠歌》《金叶菊8-12》《怨夫老》《禅院追鸾》、《店中却色》《孤儿忆母》《夜送寒衣1-3》《白沙访友》《双凤奇缘》《降仙游园》(节选自《金丝蝴蝶》)《周氏返嫁》《会妻诉情2》《岳娘谏婿》《英台祭奠》《十送英台》《十朋祭江》《玉碎珠沉》《玉莲投江》《泪湿青衫》《观音十劝》《执诗求合1》《山伯回乡2》《秋江送别2》《渔翁出江2》《三娘汲水上、下》《正宗南音金丝蝴蝶》(香港陈湘记书局发行)。其中《金丝蝴蝶》是唯一一本正规出版且是机器印刷的。《金山信》《过埠歌》《怨夫老》《禅院追鸾》《店中却色》《双凤奇缘》《降仙游园》《岳娘谏婿》《英台祭奠》《观音十劝》《玉碎珠沉》《泪湿青衫》《夜送寒衣1-2》。它们都是吕先生经多方打听从别人手中买来的。后据知情人说,在镇上的综合市场中某一香烛店出售木鱼书,另有一妇人偶尔会在附近摆卖,笔者多次前往却一无所获。另外他还藏有的录音带有:《过埠歌》《怨夫老》《李书云集》《三娘汲水》《三姐回门》《周氏返嫁》《陶府诉情》《苏姐赠金》《秋江送别》《金叶菊1-4》《王公卖仔1-3》。表面看,磁带似是私人录制,但因为包装尚未拆开故不能证实。

传承意义

中原文化传播到各个地区,因为地域、文化语言等的差异而演变出各种地方特色。木鱼歌也是一样,它大部分取材于中原的故事,为了适应当地的需要而加入方言谚语来演唱,让广大劳苦大众接受。此外,还有本地人的作品,用木鱼歌的形式把广泛流传的故事写下来,这是为了更通俗易懂。

木鱼歌在道滘已经不再兴盛了,它是民间的暗流,只是零星地流传着,至于具体的情况,还不清楚。因为他们尚未对此作过统计,一方面是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有些艺人不想再唱,有些家属也拒绝谈起。在他们看来,父母的失明本是一种缺陷,加之木鱼歌属于下九流,所以如果将之挖掘出来对他们而言,便是一种耻辱。只是大概知道会唱木鱼歌的人一般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且多是妇女,镇上有部分唱粤曲的人会哼几句,但懂得唱长篇的却为数甚少。他所看到最盛的集体演唱便是每年的七姐诞(莞人对七夕的称呼),在文阁的天后宫,十多个妇女围着一张摆满祭品的桌子唱木鱼歌。他所知道的职业艺人就剩下一个,即在阎公古庙里的“棠叔”。一般的年轻人不接受木鱼歌,认为它节奏太慢,而且与现代相隔太远。他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木鱼歌终究会被慢慢淘汰,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中国的文化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从巫、傩、风雅颂到唐诗宋词元曲一脉相承。但它在受到电视电影网络的巨大冲击后,在新世纪将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过去的传统是单向的,选择是多元的,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尽管如此,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应该有责任把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整理并保存,留待后人去研究探讨。

传承现状

为使木鱼歌这种民间绝活得以承传、保护和发展,东坑镇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详实的工作方案,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到镇级地方财政年度预算。采取了积极有力的保护措施对木鱼歌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抢救挖掘和整理,建立了木鱼歌数据库,使木鱼歌优秀传统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木鱼歌”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东莞市东坑镇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东坑镇体育管理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