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厌居习作

更新时间:2024-07-31 21:14

《未厌居习作》是1992年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叶圣陶

内容简介

收1923一1935年间的散文36篇,1935年出版,其中有一部分曾收入过《剑鞘》和《脚步集》

这些散文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不拘一格。其中既有对重大政治斗争题材的记述和感受,旗帜鲜明,爱憎强烈;也有对生活中一些具体的人物、事件的描摹,态度亲切自然,体情人微,状物真切;既有富于哲理性的议论,也有轻柔畅达的抒情;既有激愤的鞭笞和诅咒,也有细微的描写和亲切的赞颂。1928年,他应朋友邀请陆续在《教育杂志》“教育文艺”栏内连载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单行本出版。这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埋头教育改革到参加群众革命运动,由自由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曲折道路,被誉为“扛鼎”之作,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之一。

简介

1935年叶圣陶出版的散文集,收1923一1935年间的散文36篇。

主要特点

叶绍钧执着人生现实的一贯态度,在《未厌居习作》中体现这一特色。《牵牛花》和《开井里的种植》与他前期作品《没有秋虫的地方》、《藕与莼菜》、《看月》,同属于写景抒情之作,在闲情逸致之外别有哲理意味。《几种赠品》、《三种船》、《薪工》、《中年人》、《儿子的订婚》、《过去随谈》。

赏析

那些都是他二三十年代时候写的一些短文。用他的话来说,只想把自己的经验和意想畅畅快快地写下来,在日常生活中能有一些便利。因此只叫“习作。”

谦虚至此,令吾辈汗颜!

开篇,作为一代大作家的叶老,一听“读书”二字,就令人反感!

缘由有三:

一是有些文人学士之流,心营他务,日不暇给,偏要搭起架子,感叹“忙乱到了这个样子,连读书的工夫有没有了。”这样说的人是在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天生的读书的种子,只是做了很多不相干的事情,自己是被逼迫的,这是一种荒唐骄傲的意态,只有回答他一个不睬了事。

鄙夷之态令心悸!何尝不总是用这样的话语给自己寻找借口呢?真正想看书的人,书就是自己的粮食,我们能不饭否?——真想看书,那也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毫不相干!

二是叶老鄙夷那些政客、学者、教育家等的“读书救国论”。自己没有读过几本书,却把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其实,若真有几本能救国的书,他们也不一定能说出它们的书名来!

联系如今的一些假学者,假专家,写了多少假文章——天下文章一大抄,如今真是多如牛毛。甚至有人说现在已经是一个“复制、粘贴”的年代!如今有多少在真正做学问的人呢?叶老可是真有先见之明啊!

最后是指小孩子进学校,我们都称之为读书。国文等科目读书尚且能说得过去,但是“自然科、社会科的功课也只是捧着一本书来读,这算什么呢?一头猫,一个苍蝇,一处古迹,一所公安局,都是实际的事物,可以直接接触,为什么不让接触,却把那些东西写在书上,使他们只接触一些文字呢?这样利用文字,文字便成了障碍!”

说得多么精辟!对照现在的教育,70年后的今天,还有多少教育工作在做着这样的蠢事?我们忘了文字只是一种工具,却竟承认读书是最后的目的了!这样的教育,教育出来的的孩子,不就是高分低能,不就是学生不爱学,教师不爱教,教育成了社会人人都可以指责的根源吗? 读书,不是只是读书本,更要读生活!可是,我们的孩子啊,多么可怜。很多可怜到了回家就是读书,读书成了好孩子的标志。教师和家长一谈到孩子的作文能力,就是说要多读书,读好书,最后要好读书!以至于一次旅游、一次游戏、一次走亲访友,都成了写作的奴隶。脱离生活的读书,就是读死书,死读书,最后就是读书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