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更新时间:2024-07-11 18:23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西南部的西安门里。

历史沿革

未央宫所在的西汉帝国首都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国际都会。未央宫作为汉帝国的“公宫”,是汉长安城中最重要的建筑,对中国古代都城建制有着重要影响,以其使用时代最长、宫城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皇宫之一。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身)组成汉长安城工作队,开始了汉长安城考古工作。1961年至1962年工作队对未央宫范围进行了初步勘探。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作队全面开展了未央宫遗址的考古勘探和重点发掘。

1980年春、秋季对椒房殿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2号建筑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钻探。

1981年春季进行了复查。1981年10月至12月、1982年2月至5月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吉发掘。

1983年3月至5月又进行了补充发掘。未央宫第2号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大刘寨村西180米,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北330米,天禄阁遗址南275米。

1980年4月至6月、10月至12月对前殿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1号建筑遗址)的A区和B区遗址进行了发掘。

1985年12月至1986年1月、1986年9月至1987年5月对中央官署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3号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卢家口村东100米,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宫西宫墙105米。

1987年9月至1988年5月对少府(或所辖官署)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4号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柯家寨村西南,东南距未央宫前殿遗址400米,未央宫第二号建筑遗址(即椒房殿遗址)在其东350米。

1988年10月至1989年4月对宫城西南角楼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5号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地处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车刘村北。

此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0年间,还对未央宫布局形制进行了较全面勘探,对有的宫门、宫墙和宫内道路进行了部分试掘。

建筑格局

未央宫遗址总体的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遗迹高出地表20余米,以高屋建瓴之势俯瞰全城,成为整个未央宫的视觉中心,充分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势与威严。

未央宫遗址区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分别是中部的朝寝建筑区、西南部的皇家池苑建筑区和西部、西北部的官署建筑区(前殿东部的功能区尚无法判断)。由道路系统区分不同功能区的整体格局是未央宫营城规制的重要特征。

宫城之内的干路有三条,两条南北平行的东西向干路贯通宫城,宫城中部有一条南北向干路纵贯其间。两条东西干路将未央宫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

未央宫宫内的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阳殿柏梁台天禄阁石渠阁等,共40余座。

前殿是未央宫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居全宫的正中,其它重要建筑围绕它的四周。前殿北侧为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更北处建有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中国最早的国家档案馆——石渠阁;前殿西侧建有中央官署、少府等皇室官署;前殿西南侧为皇宫池苑区,建有沧池、渐台等。

据历史典籍的记载,未央宫的四面各有一个司马门,东面和北面门外有阙,称东阙和北阙。当时的诸侯来朝入东阙,士民上书则入北阙。

考古遗存

未央宫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年间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试掘了前殿的附属建筑遗址,发掘了椒房殿遗址、少府的宫殿建筑遗址、中央官署建筑遗址和宫城角楼建筑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

宫墙遗址

未央宫宫城平面近方形,四周围筑宫墙,墙宽8—10米,东、西墙各长2150米,南宫北墙各长2250米。

宫城周长8800米,面积5平宫方千米,约占都城面积的七分之一。

司马门遗址

未央宫四面各辟一座宫门,称司马门。东司马门是皇宫正门,诸侯朝谒天子、皇帝出入宫城均于北门。文武百官、宫达人显贵进出皇宫则由北司马门。东、北二司马门外修宫筑了高大的阙楼,这就是有汉一代著名于世的东阙北阙。西、南二司马门很少使用。四座司马门遗址均已进行了勘查,确定了其位置。东司马门位于大刘寨村东南,西司马门在卢家口村中部,已探明的前殿北侧的东西汉代道路,恰与东、西二宫司马门相连接。南司马门在未央宫东南角以西850米,由门道向北有一条8米宽的南北路通入宫内。在未央宫西北角以东1300米,天宫禄阁遗址东北60米处即北司马门遗址,门内有一条宽10米的汉代南北路,通至前殿东侧。

未央宫除了四座司马门之外,还有十几座“掖门”,它们是专为某些人出入皇寄所修建的,如建于北司马门之西800米的作室门,就是一座专为宫廷作室之中的各类工匠出入皇宫的门道。

石渠阁遗址

石渠阁遗址位于未央宫西北,在北宫墙以南45米,西宫墙以东500米。

石渠阁属于战国时期以来流行的高台建筑,中央主体建筑台基尚存,现存夯土台基高7米,底部东西60米、南北50米,整个建筑遗址范围东西115米,南北120米。台基周施回廊。

天禄阁遗址

天禄阁遗址在石渠阁遗址以东520米,前殿以北720米,北距北宫墙60米,东距连接北司马门的汉代南北路35米。天禄阁也是一座高台建筑,其规模略小于石渠阁。

现存天禄阁台基高6—7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0多米。天禄阁四周亦置廊。遗址范围东西55米、南北60米。

沧池遗址

未央宫西南部有一片低洼地,是当年的沧池所在地。沧池位于西宫墙以东700米,南邻南宫墙。

考古勘查沧池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总面积196000平方米。沧池水由城外泬水从章城门引入,入宫后称“明渠”。明渠故道已基本勘探清楚:渠水由西向东注入沧池,然后又从沧池北部由南向北流出,经前殿、椒房殿和天禄阁西边,向北流出未央宫。

前殿遗址

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位于宫城中央,是形制最高,规模最庞大的建筑,在台基之上发掘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墓葬,说明前殿台基在新石器时代已存在。

前殿正门居南,门内是广阔的庭院,庭院以北则是前殿之上的三大殿。大朝正殿是中间台面上的大殿。前殿基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北高南低,北部最高处高出今地面15米。基址由南向北可分三个低、中、高的台面。

在对前殿全面勘探同时,1980年又对前殿部分廊房慢道遗址进行了试探。西壁房址南北排列有43间房,南壁西部房址东西排列3间房,共计49间房。这些房子的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房与房之间置隔壁,布局一般是前堂后室,房内地面或为草泥,或为土坯铺置。

遗址内出土筒瓦、板瓦、瓦当,文字瓦当多为“长生无极”,还有陶器、兵器、钱币等。在房址内还发现了一批被火烧烤过的西汉木筒,简文有的属于病历医方,如一支医方简上端题有“冯宗山女方”字样,这说明西汉时代已有病历医案。

在前殿遗址东北角试掘了一处夯土台基及部分配房。房内有草泥地面和砖铺地面两种。夯台和房址出土了大量砖瓦建筑材料,其中有素面长条砖,方格纹、回形纹铺地砖,板瓦、简瓦及图案与文字瓦当等。房内出土陶器、钱币、兵器装备等。

椒房殿遗址

椒房殿位于前殿以北360米,可谓真正的“后宫”。椒房殿南部为正殿,其夯土台基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50余米、南北宽30余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台基周施回廊,廊道地面铺砖,廊道外为散水。正殿坐北朝南,殿址南有二阙址,二者东西相距23.5米,反映出这组宫殿建筑的规格非常高。

内院南邻正殿,平面亦呈长方形,院子四周置廊道、散水。内院东西两侧又分别发掘出夯出台基、院落、巷道和厢房遗址。特别要指出的,建筑群内的巷道遗迹在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是为宫殿主人的安全所构造,与现代建筑中的暗道性质相同。

椒房殿建筑群有着完整的给、排水设施。建筑群东部有水井,井深约8米多,井台铺方砖,井壁上部为券砖,下部以陶井圈砌置。建筑群内有排水坑,积水通过北部的明渠排出。从仅有的建筑遗迹来看,正殿及其所属建筑是非常考究的,建筑群内的地面均以方砖铺设,遗址中出土精美的铜构件。

椒房殿遗址出土有铺设地面的素面方砖、圆形纹方砖和构筑踏步的空心砖等。瓦类有筒瓦、板瓦和素面圆瓦当、云纹瓦当及“长生无极”、“长乐未央”文字瓦当。

中央官署遗址

1986—1987年,考古工作者对未央宫内的一处中央官署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9600平方米。该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卢家村东100米,位于前殿遗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宫西宫墙105米。遗址以南6.3米有一条汉代横贯未央宫内的东西大路。中央官署遗址周围置墙垣,形成了一座封闭性大院落。院落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34.7米,南北宽65.5米,面积8822.85平方米。四面围墙内外均置壁柱,而且内外对称分布,这使墙体更为坚固,除了东墙,西、南、北墙之外均置廊。

在官署院落之内,中部偏东位置,有一条南北向排水渠将其分为东、西并列两座院子,简称东院和西院。

东院范围东西57米、南北65.5米,面积3733.5平方米。东院南、北墙分别为官署大院的南、北墙东段。东院东墙即官署大院东墙。西院范围东西72.7米,南北65.5米,院子西、南、北墙分别为官署院落的西墙和南、北墙西段。

官署遗址出土遗物十分丰富,主要有砖、瓦、瓦当、石器、铁器、铜器、钱币和骨签等。

长安骨签

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刻字骨签,是中国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骨签大多分布在官署房子墙体附近的汉代地面之上。骨签均以动物骨头制作(绝大多数为牛骨),形制、大小基本相同。

长安骨签共出土63850件,其中刻字者57482件。骨签大多以牛骨为原料,颜色以白色、黄色为多;尺寸接近,一般长5.8—7.2、宽2.1—3.2、厚0.2—0.4厘米;骨签形制基本相同,均为长条形骨片,上、下端呈圆弧形,从其横截面看,正面微呈圆弧形,背面较平,正、背面均有竖向锯痕,背面更显粗糙;骨签正面上部磨光,长3.5—4、宽1.5—2厘米,其上刻字;骨签中腰一侧有一半月形凹槽。骨签上一般只有一行刻字,其凹槽在骨签左侧,刻两行以上文字的骨签,其凹槽在骨签右侧。

骨签刻字的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物品、编号、数量、名称、规格等,这类骨签一般为一行字,也有两行字者,字数两三个至七八个不等;第二类为有“河南工官”、“南阳工官”、“颍川工官”内容的骨签,一般刻二至四行字;第三类内容与中央官署等有关,刻字一至四行。

长安骨签的时代上限在西汉初年,下限在西汉末年,以西汉中后期为多;有纪年的骨签,最早者为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始元元凤时期(昭帝)“三工官”者数量最多,骨签使用延续一百多年,甚至几与西汉时代相始终。

少府遗址

1987—1988年,考古工作者对未央宫内的少府所属的宫殿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6040平方米。该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柯家寨村西南,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西北400米,椒房殿遗址在其东350米。

已发掘的这处建筑遗址,其范围东西110米、南北58米。它主要包括主体建筑一一南殿和北殿,及其两侧的附属房屋建筑群和通道、廊道、院落、水池等,这是一组具有多功能的宫殿建筑群。

南殿是该建筑群中的大殿,或称“正殿”,坐北朝南,东西46.1米、南北17.5米,面阔7间、进深2间,殿内面积806.75平方米。北殿应系该建筑群中的内殿,坐南朝北,与南殿共用同一后墙。北殿东西31米、南北12.9米,面阔5间、进深2间,殿内面积399.9平方米。

南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两座大房子,每座房子的面积约在170平方米,房内亦置复斗形础墩,属于南殿的辅助性议事办公建筑。

主体建筑北殿以北为院落,东西54.4米、南北14.7米,面积799.68平方米。南殿以南虽末进行考古发掘,但从钻探情况来看,很可能有“庭”。这组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居中,前庭后院,左右置配殿。

少府所属的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大面积使用地板的遗迹,在古代宫殿建筑遗址发掘中尚属首见,由此也可以反映出这座宫殿建筑群之豪华。除了出土砖,瓦、瓦当、陶器、铁器、铜器、货币,该遗址还出土了112枚封泥,封泥文字内容有“臣尊”、“臣充”、“臣朋”、“臣隆”、“臣客”、“臣获”、“司马喜章”、“掌牧大夫章”、“掌厩大夫章”和“汤官饮监章”等,其中以“汤官饮监章”封泥数量量最多。

西南角楼遗址

未央宫宫城西南角楼遗址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车刘村北,南距南城墙55米,西距西城墙34米,1988—1989年对该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角楼建筑遗址现存台基平面呈曲尺形,外边东西67米、南北31米,内边东西57米,南北19米。台基东部宽11—13米,其东与宫城南墙南端相连结。

角楼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有砖、瓦、瓦当等。砖有素面和小方格纹方砖,均有铺地砖。长条砖大中小不等,此外还有子母砖,扇形砖、空心砖。瓦有板瓦和筒瓦,有的瓦上还有陶文戳印,如“大世六”,“工左”等,这是秦汉时代“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严格质量管理制度的反映。

科研成果

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出土于西汉皇宫的6万多枚骨签资料——《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已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解密“中国首批国家微缩宫廷档案”的著作,由90卷8开本组成。该著作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名义编著,刘庆柱与李毓芳、刘瑞三位研究员分别担任正副主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之一。书中收录了汉长安城未央宫3号遗址(即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一批骨签,共计64305件,其中刻字骨签57644件。

文化活动

2023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在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举行,现场举行了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利用联盟签约仪式。

文物保护

1956年,中国社科院组建汉长安城考古队进驻遗址。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至2010年5年间,西安市累计争取到国家、省、市专项经费92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长乐宫四号、五号遗址博物馆,长乐宫六号宫殿遗址陈列馆四处馆舍建设项目。

2006年,汉长安城遗址列入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8年06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布,提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及未央宫遗址公园”。

2009年12月1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09〕150号),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2010年9月8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9—2025)》经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2010年12月1日,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系列保护工程开工仪式在未央宫遗址前举行。该工程是按照陕西省政府《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重点保护项目,是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03月2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环境整治一期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1]51号),原则同意《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环境整治一期工程设计方案》和意见。

2013年1月,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理委员会委托西安市古建园林设计院开展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范围内的植物专项设计;同年3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并于3月下发正式的批复文件《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批复》(文物保函[2013]307号)。

2013年3月8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工程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24号)。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7年3月,《汉长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保护展示服务提升方案》经陕西省文物局核准同意。2017年12月2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价值影响

文化影响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留存着4.8平方千米的宏大规模、等级森严的建筑规格体系,展示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亚洲东方文明发展水平,见证了汉长安城在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兼具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起点价值。

在未央宫前殿附属房屋中发现了一批西汉木筒,简文有的属于病历医方,说明西汉时代已有病历医案。文献记载,淳于意(前216—前150年)首创“诊籍”,他把病人的姓名、住址、病名和选用的医方记录在案。这批木简是其历史见证。

建筑影响

未央宫遗址发掘的少府所属建筑形制之考究、规模之庞大、位置之显著都反映了这一机构的重要性。少府或其官署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对研究这一十分重要的中央机构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对于探讨皇宫布局、丰富中国古代建筑史资料都将有重大的影响。

角楼建筑遗址的发掘,为探索一些重要的汉代建筑,如礼制建筑和帝陵园建筑布局的渊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如已发掘的王莽宗庙、西汉明堂和勘探的孝宣王皇后陵园等建筑遗址,其主体建筑四周均围筑墙垣,四角各置曲尺形建筑,无疑后者是仿造宫城角楼营造的。宫城角楼建筑遗址过去仅对唐长安城大明宫角楼进行了局部发掘,未央宫西南角楼建筑遗址是唯一经过全面考古发掘的古代宫城角楼建筑遗址,而且也是时代最早的一处,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内容。

文物价值

未央宫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有中央政府或皇室的宫廷档案,有各式各样的汉代宫建筑材料、兵器、生话用品等,这些文物从宫多层面形象而集中地再现了那个西汉帝国的光辉历史,成为研究西汉都宫城的皇宫历史的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有明确纪年骨签的发现,提供了大量有绝对年代的标型资料。长安骨签使今人对汉代中央档案管理制度有了多方面了解和认识,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档案史的研究内容,中央官署遗址及其骨签的发掘是中国档案史上迄今最重大的发现。这批骨签是研究西汉时代职官制度、官府手工业管理、军工生产、兵器发展和书法演变等诸多方面极为珍贵,丰富的文物资料,填补了诸多方面历史研究的空白,是重大学术收获。

旅游信息

地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乡,北距渭河南岸约2千米,遗址分布于大刘寨、马家寨、小刘寨、柯家寨、周家河湾和卢家口七个村庄范围内。

门票

免费

交通

234路、331路公交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