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9 23:10
本(拼音:bě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指事字,古字形在“木”的下部加一指示符号标明树根的位置所在,本义指树根,又指草木的茎、干。又比喻根本的、重要的事物,跟“末”相对。又引申为主体、原来、本来、原始等意义。
指事字。“本”字金文作图1,主体是木(指树),下部三处呈现膨大貌,似乎在凸显树木的根部。许慎在《说文解字·木部》的“本”字下列举了一个重文(异体字),作图2,与金文颇为相似,只是重文“本”的下部膨胀部分呈空心状。从文字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一重文显然继承了金文的特点。应该说,金文和重文的“本”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树根的特点。战国文字或体(字形5、6)从臼(古者掘地为臼,在此表示树坑),亦为强调树根之意。到了小篆,“本”就抽象了起来。小篆“本”字作图7,先前金文和重文中的三处膨胀部分连为了一体,并细化为一条横线。这一变化基本改变了“本”字的象形特点。隶书(图8-10)和楷书都线条化了。“本”的本义就是树根。
草木的茎、干与根部连结在一起,故茎、杆有时也称作本。草木的根是草木生长的开始,因此本字就指起始、根源。事物的根源往往决定了事物的性质,而事物的性质又是它的根源的反映,“本”字也因此带有原来的、固有的含义,如本质、本能、本性、本意等等。草木的根与茎、秆紧密相联,故古代把有血缘关系的嫡系子孙称为本。如《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本,本宗。又喻指自己或自己方面的、现今的。如本身、本国、本乡;本年、本月。
树木的根在下部,生长、繁茂要靠根部吸收养分。本字就用来指事物的基础或主体。《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指基础、根本。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故又特指农业。《管子·国蓄》:“强本趣耕。”本,指务农。根深叶茂,根朽枝枯。草木的根部是草木兴盛或衰败的根据。本字就产生了根据、依据、按照等意义。中国历来把书籍、图画、碑帖称为本,就是有把它看作为人、行事的依据的意思。书籍、图画、碑帖有版本的不同,故有刻本、抄本、临本、拓本、善本、珍本等区别。封建时代臣下奏事的文书也叫本,在封建社会给皇帝上书言事,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能稍有疏忽,一定要“酌古御今”,所言事、理,都必须有根有据。故这种文书也称之为“本”。
树木是从根部慢慢向上长大的,没有无本之木。经商就是用钱生钱,就像树根长出繁茂的枝叶。故本字又用来喻指本钱,或叫资本。如:一本万利。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六上】【木部】布忖切(běn)
木下曰本。从木,一①在其下。
楍,古文。
【注释】①一:徐铉:“徐锴日:‘一,记其处也。’本、末、朱皆同义。“
“木下曰本。从木,从丅”注:此篆各本作本,解云:“从木,一在其下。”今依《六书故》所引唐本正,本未皆於形得义,其形一从木丄,一从木丅,而意即在是,全书如此者多矣。一记其处之说,非物形也。《大雅》以“本奏”为“奔走”,假借也。布忖切,十三部。
“楍,古文”注:此从木象形也,根多窍,似口,故从三口。
布忖切,上混帮 ‖本声文1部(běn)
本,本末。又始也,下也,旧也。《说文》曰:“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俗作夲,夲,自音叨。布忖切。六。
【校释】始:原讹作“治”,据钜宋本、巾箱本、四库全书本等改。
【辰集中】【木部】 本;部外笔画:1
古文:楍、㮺、𡴡
(běn)《唐韵》《正韵》布忖切。《集韵》《韵会》补衮切。并奔上声。《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木之根柢也。《左传·昭元年》:木水之有本原。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又《玉篇》:始也。
又《广韵》:旧也,下也。《礼·礼器》:反本修古,不忘其初。《尔雅·释器》疏:柢本也,凡物之本,必在底下。
又《左传》注:豫为后地曰张本。
又《曲礼》:韭曰丰本,菖蒲根曰昌本。
(bēn)又《集韵》《类篇》并逋昆切。同奔。喻德宣誉曰本走。
又叶方典切,音匾。班婕妤《擣素赋》:调非常律,声无定本。或连跃而更投,或暂舒而常敛。
考证:“《曲礼注》:‘韭曰丰本。’”谨按韭曰丰本系经文,非注文,谨省注字。
本、该
作为指示代词,本一般指说话人自己方面,如“本校”指说话者自己所在的学校,“本书”指说话者自己著的书,“本国”指说话者自己的国家。该是公文用语,指上文说过的人或物,如老师向用人单位介绍一名学生,可以说“该生”。该一般不用于修饰时间名词、专有名词,如不说“该日”“该《新华字典》”;该也不能用于指代多数。
首笔横居上居中,竖在竖中线左侧。撇、捺从横、竖交点起笔,撇尖略低,捺脚稍高。末笔短横与捺脚大致持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