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面目

更新时间:2024-09-01 10:37

本来面目,汉语成语,拼音是běn lái miàn mù,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出自《六祖坛经·行由品》。

成语出处

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人与事物。

示例

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惠洪《渔父词(香严)》:画饼充饥人笑汝。一庵归扫南阳坞。击竹作声方省悟。徐回顾。本来面目无藏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葛长庚满江红(赠豫章尼黄心大师尝为官妓)》:豆蔻丁香,待则甚、如今休也。争知道、本来面目,风光洒洒。底事到头鸾凤侣,不如躲脱鸳鸯社。

三侠五义》第六十回:“劣兄虽有两面。也不过逢场作戏,幸喜不失本来面目。

成语故事

佛教禅宗六代世祖惠能从小听人念诵佛经,心中有所觉悟,就到黄梅县东禅寺投奔禅宗五世弘忍大师学习佛法,被秘密授与祖师衣钵,连夜逃到南方,遇到僧人慧明,要求讲佛法。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