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9 11:33
从1973年9月至今一直在上海市地震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研究员(1994)。 兼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研究员。其中,1998.10~1999.6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作访问教授,从事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在同济大学授课);陆地和海洋地震观测技术和数字地震学研究;数值模拟和数值分析处理方法研究;强震观测与隔振技术研究;地震预报方法研究。
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和构造热演化关系的研究、粘弹波在复杂结构中的传播及其地形效应的研究、地球速度结构的研究、地震活动性中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岩石破裂的电磁辐射研究、典型地区强震前兆空间动态场及中短期综合预报应用研究、上海地震台阵宽频带地震记录的应用研究、海底地震记录的分析。
上海地震台阵(网)设计和建设、核电厂强震监测系统的研制、海洋地震观测技术研究、设计和建设、沉浮式海底地震仪的安放与回收技术、标准振动源的研制。
1.剪切生热与花岗岩部分熔融——关于喜马拉雅山地区逆冲断层与地壳热结构的分析,地球物理学报,33:365~371,1990.?
2.地震活动性研究中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地球物理学报,34:24~36,1991.
3.粘弹波的地形效应,地震学报 ,13:442~449,1991.
4.岩石破裂时电磁辐射的理论研究,地球物理学报,34:594~601,1991.
5.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的模型研究,中国科学,B辑,35(3):311~321,1992.
6.Some aspects of thermotectonics of the Tibetan Plateau,Tectonophysics,219:223~233,1993.
7.构造热演化的数值模拟方法,地球物理学报,36:309~316,1993.
8.地震波与地震观测,地震观测技术,地震出版社,1~51,1995.
9.一个三维空区的震例研究,地震学报,19(3):327~330,1997.
10.地震数字信号处理-基本原理及应用软件,地震出版社,1998.
11.Crustal shortening in the Andes:Why do GPS rates differ from geological rate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7:3005~3008,2000.
12.上海地震台阵的波数响应,地震学报,23(1):98~103,2001.
13.遥感技术在城市防震减灾系统中的应用,自然灾害学报,11(3):71~75,2002.
14.环境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噪声与振动控制,24(3),22~26,2004.
15.上海地震台阵观测系统和城市安全,上海城市发展,5:53~?55,2004.
对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关于运动介质、运动边界、多热源、非线性、非稳态的复杂问题的联合求解。提出了岩石破裂时的电磁辐射是裂纹尖端电荷随裂纹加速扩展运动所产生,对岩石破裂时出现的声光电磁现象在理论上作了统一解释。提出了地震定位新方法“翻台法”。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解释了断层带的相互作用。在上海佘山设计和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永久性、宽频带、三分向地震台阵。
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其他各类奖10余项。1996年获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入选国家“百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