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4 14:19
卡罗·马里亚·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1914年5月9日—2005年6月14日),意大利指挥家,20世纪重要的指挥大师之一。
朱里尼在意大利罗马圣西西里亚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后来又改为中提琴,在后来1944年又改学指挥。
1946-51年他在罗马指挥了RAI广播乐团,从1950年起又指挥了在米兰新成立的RAI管弦乐团。1948年他第一次指挥歌剧,曲目是威尔第的《茶花女》,而1952年朱里尼则第一次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演出,曲目是法雅的《短暂的生命》。1953-56年他接替萨巴塔成为斯卡拉的指挥。在这里1954年他与玛丽亚·卡拉斯以及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合作上演了威尔第的茶花女。1955年他到了芝加哥作了自己的美国首演。从1956年起他就不定期的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有时则和爱乐管弦乐团合作。1957年在巴黎和国家RTF交响乐团合作,1960年去日本巡演。从1969年到1978年他是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客席指挥,1973-76年则接替沃尔夫冈·萨瓦利希成为维也纳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
1967年,在柯文特花园剧院指挥了另一部《茶花女》制作后,朱里尼放弃了歌剧事业,集中精力到交响乐上,特别是布鲁克纳、勃拉姆斯和马勒的作品,直到1982年他才再次在洛杉矶指挥歌剧,曲目是威尔第的法斯塔夫。1978年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音乐指导,直至1984年因夫人患病返回意大利。1998年10月29日的一次排练后身体不适,随后他宣布引退。
朱里尼一生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唱片,先是在EMI公司与爱乐管弦乐团合作录制了许多唱片,后于1976年开始在DG出版唱片,1989年后又为SONY录制了一些唱片。
他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荣誉成员。
在他漫长的指挥生涯后,朱里尼于2005年6月15日在布雷西亚逝世,享年91岁,同年6月16日在家族墓地下葬。
随着朱里尼的逝世,古典音乐指挥的黄金一代也将快要凋零殆尽,尽管新时代不可能也不需要再贡献一个朱里尼甚至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家,然而社会的每个时代永远呼唤能够洗涤人类精神的大师,无论在哪个领域。即使音乐是死亡了,然而音乐的精神终将在其它某个领域中如凤凰涅盘般复活。
卡罗·马里亚·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1914—2005),朱里尼的资历与索尔蒂不相伯仲,同是当代指挥界的宿将和名流。
朱里尼的故乡在意大利,在西西里音乐学院就读时,学的是中提琴。毕业后,便成了罗马奥古斯多管弦乐团的中提琴手。一坐5年,他成了首席中提琴,更熟谙了乐队的每一个声部。特别是接受富尔特文格勒、莱纳、库伦佩勒和瓦尔特等指挥大师的训练,使朱里尼领略了不同大师的神韵和风范,受到启发,获益颇丰,同时更加摇撼着他那颗做指挥的心。
于是,他又再次进入音乐学院攻作曲和指挥,3年后以优秀成绩毕业,并获指挥圣西西里交响乐团音乐会的奖励。
正当他全力向指挥进军时,二战爆发,纳粹攻入罗马。于是朱里尼雄心暂收,他结了婚,娶了比他小12岁的美貌少女希罗拉米为妻,一面操琴为生,一面潜心研读各种总谱,为日后的执棒作准备。
1944年6月,罗马解放;在庆祝解放的音乐会上,朱里尼欣然应邀执棒,开始了他正式的指挥生涯。不久,他被任命为意大利广播交响乐团指挥;翌年,成为音乐总监,并受到托斯卡尼尼的指教和关注。于是,他被推荐到贝加摩音乐节,首次执棒指挥歌剧《茶花女》,首演担纲的妇主角原是苔巴尔迪,后因病未果,由著名女高音玛利亚·卡拉斯代替,结果,演出大获成功,朱里尼的名字亦不胫而走,颇受众誉。
此后的30年间,朱里尼的足迹踏遍全球,或指挥歌剧、或音乐会、或伦敦、或维也纳、或意大利。
1968年,朱里尼被聘为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指挥,而索尔蒂也是这个职位;于是,俩人成了一山二虎的同事。5年后,他就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1978年起,他成为美国洛杉矶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直至1984年因夫人患病返回意大利;1998年10月29日的一次排练后身体不适,随后他宣布引退。
2005年6月15日,这位指挥大师在布雷西亚逝世,享年91岁,
朱里尼的指挥风格优美而华贵,注重细部的体现,又不失完整性。强劲处有如排山倒海,细婉时又好似潺溪回环,幽韵谐婉,让人感到情真意蕴,贴切自然;由此,得到了“一位有着贵族气质的杰出指挥家”的美誉——他以追求高雅的气质、细腻的旋律线条刻划和严谨的结构勾勒为特色;他指挥的管弦乐大都呈现出很高贵的表情,而对歌剧的处理可能更优于管弦乐。
唱片号:EMI CLASSICS 5754622
演奏:爱乐乐团(1),芝加哥交响乐团(2),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3),都灵广播交响乐团(4),维也纳交响乐团(5)
指挥:卡洛·马里奥·朱里尼
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4)、第7交响曲(2)
比才:儿戏,作品第48号(1)
拉威尔:鹅妈妈(3)
罗西尼:坦克雷迪序曲(1)
录音:伦敦金斯威音乐厅,1956年10月(斯特拉文斯基/比才),1958年6月(舒曼),1964年4月(罗西尼);都灵会堂,1968年1月(艾格蒙);芝加哥麦地那教堂,1971年3月(贝多芬第7);维也纳ORF录音室,1974年4月(施特劳斯);慕尼黑Herkulessaal,1979年1月(拉威尔)
这套唱片是EMI伟大指挥家系列中的第18辑。到目前为止,这个系列发行了一些从大公司和广播电台存档中从未发行过的录音,也重新发行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曲目。第18辑也不例外。
很难相信,从20世纪中期到90年代晚期,朱里尼极少录音,而且他现在已经不再从事指挥工作。当我们想去找寻朱里尼的著名录音作品,它们大部分都是至少来自20年前的。他的声望得以维系是来自三大唱片公司EMI、DG和Sony不断地重新发行他的录音。
由于年龄的原因,朱里尼现在的指挥风格变得越来越和缓。因此,这个专辑就显得非常引人注目,因为专辑选取了他早期的一些录音,而那时候他与爱乐乐团合作在伦敦进行了多场演出,深受欢迎。
唱片中最早的录音是1956年录制的斯特拉文斯基和比才的作品。爱乐乐团的情绪显得非常高昂,节奏富于变化,音色温暖而充满活力。两首曲子都是在金斯威音乐厅里录制的。另一首由爱乐乐团录制的曲目是马勒改编的舒曼《第3交响曲》,录音时间是1958年。同样,那种清澈、温暖的音色,也正是那时EMI为乐团录音的典型音色。在Abbey路录音室的那些录音,还要优于在金斯威音乐厅的录音。
《坦克雷迪序曲》录制于1964年。这些录音在很长时间都是作为EMI录音室里罗西尼序曲集的一部分。如果你聆听了这个录音,你就会感觉这就是所需要的那种诠释,并且富于朱里尼歌剧风格的特质。从过去从未发行过的录音角度来看,这是这个系列录音中最优秀的之一。因此,我们能够有机会更多地了解指挥家的艺术思想,而不是重复听一些过去已经发行的录音。
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7交响曲》是典型的大西洋彼岸的风格:宏大有力的铜管加上朱里尼在慢板乐章中一些自然活泼的诠释,但确实把舞曲中的精髓带给了听众。
唱片内页的小册子提醒我们不要对由都灵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现场录音的《艾格蒙序曲》期望过高。原本我想可能结果真的有些可怕,但是聆听过后,我发现录音很生动,令人愉悦。录音很清晰,听众的声音虽然可以听到,但是相对也非常安静。
另外一个现场录音是由维也纳交响乐团演奏一首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有意思的是,虽然曲目是朱里尼所擅长的,但是对整辑唱片来说,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当然也不是败笔。
对我来说,整辑唱片中最精彩的演绎是《鹅妈妈》,它是1979年在慕尼黑现场录制。音乐令人愉悦,完美而敏锐地诠释了拉威尔的作品。德国乐团很好地演奏了一位法国音乐家的作品。听上去,音乐就象是两次现场录音的合成版本,因为在演奏的过程中听众的噪音很小,但是在乐曲结束时却有着雷鸣般的掌声。单就这首曲子来看,就值得购买这套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