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颖

更新时间:2023-08-02 18:06

朱学颖,天津宁河县人,一九三一年生,天津曲艺团一级编剧。

简介

津门素有“曲艺之乡”的美称,其意不外乎,中国的民间曲艺艺术诞生于斯,兴旺于斯,源远流长,尤其在天津这块风水宝地上曲艺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许多曲艺艺术大师和杰出人物。曲词作家,天津曲艺团一级编剧朱学颖就是其中的一员。朱学颖少年时曾就读于天津市立商业职业学校,因家道中落辍学做学徒。学徒生活期间经常光顾“大观园”、“小梨园”等处听说唱表演,先后领略了白云鹏的京韵大鼓、马三立的相声等众多艺术家的各种精彩表演,对曲艺的兴趣由此萌发。

从业经历

1952年,在天津《新生晚报》发表了第一篇作品《粉碎细菌战》,开始在曲坛崭露头角。

1956年,调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负责编播“广播说唱”节目。在两年间的编播工作中接触了各种曲目的大量优秀作品,拓宽了视野,为其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出任《海河说唱》编辑,负责编辑鼓曲稿件。

1960年,调进天津曲艺团,开始专业创作。

创作过程

纵观朱学颖的曲艺创作,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而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特点。

1960年——1966年

此期间朱学颖为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撰写鼓词。1960年,骆玉笙演唱了朱学颖的新编佳作《珠峰红旗》这段歌颂中国登山队员首攀世界第一高峰的新曲目,成为骆派在新时期里程碑式的创新成果。

十年动乱以后

1971年朱学颖重新开始创作,在此期间创作不少出色的相声作品,曾在全国引起轰动。

1972年,朱学颖与别人共同创作的相声《挖宝》,在当时曲艺界引起巨大震动。除此之外,朱学颖还创作了《万无—失》、《笑灾乐祸》等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曲词创作方面,曾根据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编写了京韵大鼓《打虎上山》,还有反映人民子弟兵与人民大众亲如一家的天津时调《军民鱼水情》。《军民鱼水情》选材得当,处理有方,再加上唱腔设计和演员的精湛表演相得益彰,成为当时在舞台上演唱时间最长,在群众中传播最广,几乎家喻户晓的曲艺节目。

进入八十年代

朱学颖的创作在把时间带步入了辉煌时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而且多次荣获全国和地区曲艺大奖。自1980年——1991年,他的作品连续五届获天津市鲁迅文学奖,他创作的乐亭大鼓《老李的婚事》和《美惠子》全都荣获过全国大奖。1990年,朱学颖创作的京韵大鼓,《长江第一漂》和《莺莺听琴》双双荣获“长治杯”全国曲艺(鼓词唱曲部分)大赛一等奖。

代表作品

《白妞说书》。《白妞说书》取材于清末小说《老残游记》,他把这个题材巧妙地写成—段鼓曲形式,反映鼓曲艺人生活的情况,成功塑造了白妞这个美丽、纯洁、朴实的鼓曲艺术形象。曾有专家著文评道“作品意绪蕴情雅驯,音韵从容无痕,笔之所至,情之所至,词之所达,意之所归,聚如积水,散若行云,疏能走马,密不容针;有扬有抑,有纵有擒,摹俗言,俗中见雅,状雅调,雅而不纤,已集‘赋比兴’于一体,熔‘风雅颂’为一炉”。

《长江第一漂》。《长江第一漂》主要描写以尧茂书为首的勇士,首漂长江献出生命的故事,这样的题材在传统京韵大鼓词中是前所未有的,朱学颖敢于创新,用笔汪洋恣肆,收放自如,艺术地再现了“不尽长江滚滚来”与“弄潮儿在涛头立”的豪情和壮美。

《莺莺听琴》。《莺莺听琴》是《西厢记》中的故事,朱学颖对这个题材进行了精心的再创作,词句精雕细刻,简洁而清新,堪称—篇佳作。

《渔家女》。《渔家女》是一篇广泛为人称颂的佳作,它细腻动人地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的渔家姑娘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彭总与人民心心相印的深厚感情。

出版图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