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

更新时间:2023-01-08 00:54

朱幼棣,男,汉族,1950年出生,浙江黄岩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经是新华社著名记者,专跑中央常委线,现任国务院研究室司长。无论是作为记者,还是转型成为官员,均心怀天下,长期关注城市发展、文化遗存和民生问题,著有《沉默的高原》、《中国世纪大灾变》、《后望书》等。2015年6月3日下午,朱幼棣因突发脑溢血,后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享年65岁。

人物简介

1971年参加工作,历任黄岩城关第二中学教师,黄岩铅锌矿生产技术科技术员。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北京新华社国内部记者。之后历任编辑、工业编辑室副主编及副主任、教科文编辑室主任,北京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新华社中央组组长,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国务院研究院社会发展司司长等职。

朱幼棣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学里当代课教师,只学到高一数学的他,愣是教了两年的高中数学。后来有机会进国有企业当工人,他便离开校园去了浙江省205矿当技术工。主要的工作就是下矿进行测量放样,比如矿上需要打口斜井或者天井,那朱幼棣就要测量好给画好圈。这一画圈就画了四五年,画到了1977年。

朱幼棣是1978年考上山东大学的。毕业的时候,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亲自到山大挑人,朱幼棣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已年过30的他从教室里一出来,就听到有人对南振中说:“这个就是朱幼棣!”山大那届中文系一共有4个人进了新华社,朱幼棣是其中之一。

社会兼职

中国环境记协副主席,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理事,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理事,希望工程监察委员会理事,国家软科学评审委员会委员,首届地球奖获得者,地矿部“荣誉地质队员”

代表作品

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的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温州大爆发》、《裂谷雪崩》、《中国大陆新富豪》、《中国:世纪大灾变》、《市场背后的世界》、《珠宝王国探秘》,中短篇小说集《沉默的高原》,通讯《唐古拉山的风云影子——陈金水》等。

朱幼棣先生所著《后望书》《大国医改》《怅望山河》等图书,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2011年2月,因为出版了《大国医改》,朱幼棣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本接近400页、40万字的著作,处处直击中国医疗乱象之后的利益链条,有媒体评论道,这本书“是在为中国医改刮骨疗毒”。仅仅出版后一个月,这本首印5万册的书就销售一空,加印了三次还不够。据说,就连卫生行业的某出版社向职工推荐书时,也推荐了《大国医改》。

出版图书

为医改刮骨疗毒

最近刚刚退休的朱幼棣因为出版了一本名为《大国医改》的书,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其实早在2009年的夏天,朋友们就开始“怂恿”这位高级官员为医疗体制改革写点什么,可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医改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很多专家就靠这个吃饭,哪个部门给他们课题经费,他们就帮这个部门说话,忽悠老百姓也忽悠领导。”他笃定地说,“我可不想卷到里面去。”

这并不说明他对这个话题没有兴趣,事实上,他与这个国家十多年来进行的医疗改革,早已密不可分。

他至今记得1996年的一个冬天,那时,朱幼棣还是一名新华社记者,他骑着自行车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到北京肿瘤医院附近的地下旅馆采访,那儿住满了前去求医的病人。他遇见一个穷困潦倒的癌症病人,工厂改制,医药费无处报销,四处借来的钱也很快在医院用尽。这个绝望的老工人将全部希望放在一块170元、青白发亮的石头上,“疼时按一按,痛苦似乎就减轻了”。直到今天,想起这块石头的故事,朱幼棣仍然历历在目。从那时候起,无论是专门跟在中央领导后面写行踪和指示的新华社记者,还是后来进入官场,成为参加过不少中央政策的调研和内参工作的高级官员,他始终关注着这个国家从未停止过的医疗体制改革,一直持续了十多年。

最后,他终于决定把多年的观察和思考都写进书里,他只想让老百姓看懂,那些发生在医疗领域的种种乱象,“本质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曾经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官员,一字一句地分析着那些连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也称“看不懂”的“医改征求意见稿”,解剖那些晦涩拗口的文字中隐藏着的含义。最明显的就是,“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个“在中南海里天天写报告”的官员却指出,这句话的潜台词,可能是“卫生部门指定配送商,垄断经营招标的药品”。

与此同时,这个“爱较真”的官员在调研中还发现,大量医疗资源正在被肆意浪费。比如,吉林省一座规模不大的乡镇医院,却有100多名职工。原来,在乡镇体制改革后,原有的事业编制都被压缩,曾经享受事业编制待遇的“七大姑八大姨”就都被安排进入医院捧起“铁饭碗”。但一些专家却将病人挤到省城、首都看病的现状,定义为“盲目、超前医疗消费”。“那里连个大学毕业的医生都没有,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副业,一些医疗设备甚至连合格的操作人员都没有,农民怎么能在这样的医院看病?”说到气处,他敲着桌子大声地说。

当然,不仅仅是批评,他也在为这个国家的医改寻找着出路。

他发现已经有一些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为民众提供免费药品。因此,在国内的一次医改会议上,朱幼棣提出政府应该为公众提供一部分“免费药”。与中国接壤的越南、泰国早已推行免费药。就连同样人口众多的印度,都能为低收入群众提供免费药。

世纪之交的中国,医疗改革结束了“大争论”的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立了“政事分开、管办公开、医药分开、营利和非营利分开”等四项原则。但朱幼棣直言,至今中国依然是“以药养医”,“这是医改前进的主要阻力,也是医德沦丧的核心根源”。这个在官场上“总说真话”的人并不是第一次碰到反对的声音。就在这本书出版后,一个卫生系统的朋友善意提醒他:“你讲的东西看着很正确,我们都明白,不过也真为你捏把汗。”但朱幼棣并不在意这一切,他总是反复强调,“尽管大家的工作性质不同,但只要我说的是真话,会得到他们的认同。”

因为赶在退休的时间点推出这样一本颇具“噱头”的书,此前有媒体推测式地将朱幼棣描述为一个“谨小慎微的官员形象”。但他本人却不同意这样的描述,“我从不谨小慎微!”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语气很重。这本书的推出也是一段相当艰苦的写作历程,“涉及的领域太多,要研究的东西也太多。”以他“每说话前总要认真地想清楚”的性格,他一度觉得写得“神魂颠倒”,“夜里写作,白天总是迷迷糊糊的”。

如今,这个几乎亲眼见证了30年改革开放的观察者依然相信,牵涉到绝大多数人切身利益的医疗体制改革,和这个国家过去所经历过的变革一样,“是一次艰难的利益格局的调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