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4 14:23
朱庭祜(1895.12.24-1984.5.4),字仲翔,上海川沙人,中国早期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916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毕业后入地质调查所任学习调查员,1918年12月升任技师,曾与李捷一起发现了河北省井陉铁矿。
朱庭祜(1895-1984),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895年12月7日生,上海市川沙县人。1913年就读于北京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师从章鸣剑、丁文江、翁文灏等老师,毕业后留所工作。1920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深造,1922年获硕士学位,再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研究生。1923年秋中途回国继续在地质调查所任技师,1924年在浙江省地质调查办事处和云南省实业厅地质调查所任技师,1927年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副所长、所长兼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
1918年北洋政府决定自办钢铁厂,朱庭祜围绕石景山钢铁厂的建设,开展钢铁厂选址调查。接着,寻找冶炼钢铁所必须的铁、煤、石灰石等矿产。终于在两条山沟的会合处发现赤色的碎石,在山顶找到了赤铁矿层。这一发现,被认为是我国自己培养的人才所作出的特殊成绩,受到农商部嘉奖,他编写的《河北井陉铁矿》地质调查报告,作为重要资料保存。
1926年春,朱庭祜带领学生在昆明附近进行进地质调查,发现了磷矿,为我国发展磷矿地质和磷矿工业打下了基础。
30年代,朱庭祜在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任教授,朱庭祜学习刻苦,知识面广,曾讲授过《矿床学》、《地层学》和《野外实测》等多门课程。教材都是自己编写。在南京中央大学讲授《普通地质学》时,一些工学院、农学院的学生也常来听课,成为有120多人听讲的大班。
他还应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之邀,兼任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地下水研究组主任,为发展农田灌溉和解决城市供水进行地下水调查,著有《河南安阳、林县、汤阴、淇县等地区的地下水》及《江西南昌附近地下水》等调查报告,是我国最早的有关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科学文献。
1937年,朱庭祜到四川盐务局研究所任研究员,开展盐层研究和寻找煮盐的煤和天然气,开发四川的井盐,以解广大民众食盐之难。与袁见齐通力合作,编写了《川、滇、黔含盐地层之研究》,详细叙述了食盐地层的分布及食盐情况,为开凿盐井指明方向。为了提高盐产量,朱庭祜设法改进采盐技术,创造枝条架法以浓缩卤水;扩大机械设备,以替代人工提卤。他还努力改进煮盐工艺,提取卤水中的钾、碘、溴等元素,使卤水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卤水的经济价值。抗战胜利后,他被任命为台湾省盐务管理局局长。
1953年朱庭祜任地质部水文工程地质局总工程师。1957年任浙江省地质局总工程师。他负责领导浙江省新安江水电站等大型水电站的坝址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他曾奔赴淮河流域的响宏甸、基子滩、佛子岭等重要水利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并分赴浙江、福建、广东、贵州、山西、辽宁等省进行水库坝址调查,还参加了四川省工业基地厂址调查和选择,跑遍了四川20多个县(市)。
朱庭祜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和第一批终身会员。1979年浙江省地质学会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时,已85岁高龄的他亲自撰写了《中国地质工作的回顾与展望》,并到会宣读。
1984年5月,朱庭祜在杭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