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1:34
《朱文公文集》,全名《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亦称《朱子大全》,系南宋朱熹的作品集。
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
(1)
在《答黄道夫》、《答玉子合》、《答陆子美》、《答陆子静》、《答陈卫道》等书信中,朱子阐述了他的有理有气,以理为本,理在气先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这一体系的表述,仍是借周敦颐“无极而太极”这一理论;他说:“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为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只此一句,便见其下语精密微妙无穷”。认为太极也好,理也好,道也罢,实质是一个东西,所以他又说:“局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朱子肯定了太极一理生化万物,确认了“理在气先”,所以在他的宇宙观中,“理”无疑已变成了“神”。
(2)
在《答姜叔权》、《答钦夫仁说》、《答郑子上》、《答蔡季通》、《答陈器之》等书札中,朱子继续阐述了他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唯心主义人性论和人心与道心、天理与人欲对立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进一步强调了去人欲,存天理的必要性,对由仁、义、礼、智所构成的“天理”,朱子又做了一番归纳,指出“故仁者,仁之本体;礼者,仁之节文;义者,仁之断制;智者,仁之分别”。总而言之,“仁者,人也”,“仁”就是人性的“太极”,就是人性的全体。
(3)
在《读大纪》、《答张敬夫》、《送张仲隆序》、《甲寅行宫便殿奏札》等著作中,朱子论及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和倒退的历史观,他认为“天理”总战不胜人欲,故世道越来越坏,两汉不如三代,唐不如汉,认为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因此,人类的历史是退化的,“千五百年之间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虽然危机越来越重,但朱子认为“周孔”之道还是常存不废的,“若企道之常存,却又初非人所能预,只是此个自是直古至今常在不灭之物,虽千五百年被人作坏,终殄灭他不得耳;这就是朱子头脑中的“周孔”之道万古永存论。在知行关系上,朱子继续维护自己的“即物穷理”、“格物致知”的命题,指出“凡有一物,必有一理,穷而致之,所谓格物者也”,对陆九渊的“即心明理”说进行了辩驳。
(4)
在《答陈师德》、《答吕子约》及有关著作中,全面反映了朱子的理学教育思想,他提出了许多教学原则和教育方法,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莫益于学哉?”屡次强调熟读精思,潜心玩味,指出“务广而不求精”为读书大病,贪多务得,不是读书之法,并譬喻说:“所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告诫人们正确的读书方法“只且立下一个简易可常的课程,日日依此积累工夫”则可。
文集传本较多,书名与卷数亦有差别,宋刻大字本题《晦庵文集》,为朱在原本,一百卷;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蔡方炳刻闽小字本,题《晦庵集》,正集一百卷,《续集》五卷,《别集》七卷,《四库全书》据此本著录;光绪二年(1876)《西京清麓丛书》、光绪中《刘氏传经堂丛书》,两本并题《朱子大全文集》,并皆附贺端麟《文集正伪》、《记疑》、《正伪记疑补遗》各一卷;宋刻明修补本,题《朱文公集》,正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四部丛刊》题《朱子大全集》;《四部备要》题《朱子大全》;清咸丰徐树铭刊本,题《朱子文集大全类编》。
另康熙间刻《朱子全书》六十六卷本,系从《文集》中节录而成,引用时需与《文集》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