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貝睿)

更新时间:2024-07-15 16:47

朱永(貝睿)(1929年12月15日—2024年6月8日),男,汉族,安徽泾县人,核化学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是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

人物生平

1929年12月15日,朱永(貝睿)出生于上海市,安徽泾县人。(一说1929年12月25日生于安徽泾县)

1947年—1951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1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无机化学及普通化学教师。

1951年—1955年,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化学教研组助教、讲师。

195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1960年,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讲师、教研组主任。

1960年—1970年,任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副教授、放射化工(人工)教研组主任。

1970年—1979年,任清华大学试验化工厂副教授、教授。

1979年—1985年,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1986年—2001年,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4年6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朱永(貝睿)主要研究领域是核燃料后处理和锕系元素萃取化学,长期从事核燃料萃取化学及工艺和高放射性废液分离化学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朱永(貝睿)一直从事核燃料循环后端的化学及工艺研究、锕系元素萃取化学研究。1959年—1966年,在中国国内率先研究磷酸三丁酯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化学及工艺,核工业部据此抛弃原苏联提供的沉淀法而采用萃取法建成后处理厂,节省投资60%以上,工期提前,使中国后处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提出了从高放射性废液中去除锕系元素的混合三烷基氧膦(TRPO)萃取流程,该流程为中国独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国际核能界的高度评价,对于建立包括长寿命放射性核素的分离—嬗变新核燃料循环和实现放射性废液的非化都有重要作用。

1986年—1990年,朱永(貝睿)负责863计划高温气冷堆钍铀燃料后处理课题,完成了首端和萃取的关键技术研究。研究f元素萃取化学,在镅和稀土分离方法上取得进展。研究溶液中f离子超灵敏跃迁光谱,用计算谱和实测谱比较来判断溶液中萃合物的配位结构,可用于深入研究f元素萃取化学。1988—1989年,在欧共体超铀研究所参加合作研究。

截至2024年4月,朱永(貝睿)著有《氧化膦对三价锕系元素的萃取》(英文)、《锕系元素和锕系后元素》,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

人才培养

朱永(貝睿)为中国重大战略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端专门人才。据2024年6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数据,朱永(貝睿)培养了二百多名大学本科生和十多名研究生,其中很多人已成为中国核能领域各条战线的领导和骨干。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朱永(貝睿)家族中他这辈,族谱起名用字都取贝字旁,此字估计是他的父亲或家庭教师翻字典给起的,发音同“俊”,在康熙字典里解释为“益也”。因为过于冷僻,人皆不识,电脑也拼写不出。

人物评价

朱永(貝睿)是清华大学核化学化工学科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中国核化学化工领域开创者、带头人之一,为中国关键核材料的制造作出重大贡献。(《光明日报》评)

朱永(貝睿)在核燃料后处理化学及工艺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清华大学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