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墓

更新时间:2023-02-20 22:39

朱熹墓,又称朱子墓,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九峰村后塘自然村大林谷,地处东经117°35′,北纬27°35′,东距黄坑镇约1千米,东南距建阳市约80千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始建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是南宋先贤朱熹及夫人刘氏合葬陵墓。

历史沿革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夫人刘清四病逝。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二月,朱熹把刘氏安葬在唐石里(黄坑)后塘大林谷。

南宋庆元六年三月甲子(1200年4月23日),朱熹病逝于今建阳市考亭,与夫人刘氏并葬于此。

元初,重修朱熹墓。

明嘉靖三年(1524年),福建参政蔡潮购田四十九箩,供祭扫朱熹墓之用,不久后巡察御史方涯根据朱熹十一世孙朱升的请求,在墓前山下建享堂五楹,匾日:“朱文公神道”。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冬,福建学政江以达视学建阳时前往拜谒朱熹墓,见到享堂狭窄,命建阳知县李东光修整墓园,复于享堂前加建屋五楹,两旁添建廊屋,还在离墓地三十里处建坊门,匾日:“朱文公墓道”。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建阳知县冯继科主持重修朱熹墓神道石碑坊。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重修墓园,立墓碑于此,上书“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

清乾隆、嘉庆年间,相继重修朱熹墓,且在朱子祠设学馆,教育乡村子弟。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福建学政彭蕴章主持重修朱熹墓。

1982年,福建省文化厅拨款对朱熹墓进行修缮。

1987年,建阳县文化部门修建墓道碑亭一座,亭内立清代墓道碑一方。

1992年,韩国朱氏中央宗亲会捐款在朱熹墓内新建“思源亭”。

建筑格局

朱熹墓为凤字形;墓址为朱熹生前所择,背倚九龙岩;封土堆卵石垒砌圆形,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墓前立石供桌1张、石望柱1对、石香炉1只;墓后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立“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碑一方,高约2米。

文物遗存

朱熹墓墓道碑亭内立清代墓道碑一方,碑高3.3米,中间刻书:“宋徽国公文公朱子墓道”;上款为:“道光戊申孟冬”,下款为:“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墓地面积200平方米,墓园共分三层,顶层为墓室,中为穹隆圆形墓堆,周围用小鹅卵石砌成,石碑立于墓后,高约2米,宽0.8米,上刻“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二层为墓园,设有长方形石香炉,石供案各一,石烛一对;三层为长形草坪,原不“顺宁庵”等建筑,今无存。大林谷山下有“宰木亭”,元、明、清三代都在此建有亭堂,称“朱子祠”,为朱子后裔祭祀和拜谒者歇息之所。墓园内原有下马亭遗址,事前石碑上刻:“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通往后塘村的路旁立墓道碑一方,上刻:“先贤朱文公墓道”,上款为:“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十月望日”,下款为:“巡抚福建学院车鼎晋同捐俸建立”。

历史文化

艺文

谒朱文公墓

明·黄廷用

连朝得得冲寒雨,何处青山起白云。

洞里故留仙鹤迹,岩中犹隐卧龙纹。

九峰树色如相挹,百道溪流不可闻。

歇马嘉禾寻故事,石桥无语立斜熏。

徽国文公名百世,鬼神传梦此朱林。

山分罗带天风静,地抱金沙雨露深。

十里松揪团野色,三秋频藻荐遥心。

前峰本是重去掩,偏喜登临齐午明。

相关人物

主词条:朱熹

传说轶事

朱熹生前曾到过唐石里,相传有人对朱熹说:“龙居后塘,乃先生归藏之所。”朱熹相信风水,后来果然葬于此地。黄坑处边远闭塞地区,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这里是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安葬在此,实无兵荒马乱之扰,更无掘坟覆尸之祸。

文物保护

1983年7月,朱熹墓被建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10月,朱熹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朱熹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朱熹墓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九峰村后塘自然村大林谷。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线路

黄坑镇人民政府距离朱熹墓1.4千米,可步行或打车前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