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6 16:29
朱绣,字锦屏,青海湟源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出生,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七月二十五日去世,中国近代边事专家。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出生于湟源一商人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二位兄长自幼随其父经商,而朱绣因天资聪颖,被送到私孰,拜湟源名儒杨景升为师,勤奋读书,在经史文辞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2年),清统治已摇摇欲坠,文人士子们想以科考求得一官半职已不大可能了。15岁的朱绣,辍止学业,来到西宁,在“钱泰茂”商行当学徒。朱绣虽弃学从商,但其求学进取之心未泯,一有闲暇便孜孜读书。不久,他在店里当了会计,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同时,京津一带的商客前来西北经商的不少,他们将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带到甘青,使朱绣对青海以外的世界益感兴趣,想尽快获得一些新知识,来弥补所学之不足。于是,他托人先从天津订购了《益世报》,以后又从上海订购了《申报》和《大公报》,这些闻名全国、代表一时思想文化潮流的报纸,成为朱绣了解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教材。其中介绍、宣扬的“救国救民”的新思想、欧美资产阶级的新式教育、西方近代文化知识等新概念、新事物使朱绣耳目为之一新,思想大受启迪。这些作法在现在人看来,有些不可理解,但在当时,青海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朱绣则率先从外省订购赶紧物,关心时事,了解信息,成为青海近代知识界中较早订阅新式报刊,接触新思想的学人。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朱绣24岁时,爆发了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革命浪潮迅速波及全国。当时青海归甘肃管辖,时任青海西宁总兵的马麒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附庸风雅地拢络四方社会贤达。一日,马麒智囊黎丹前往“钱泰茂”商行购物,见朱绣阅读报纸,很感惊奇,上前搭话,方知朱绣藏有许多种新式刊物,且学识广博,通晓古今,胸怀大志,气度不凡,远非一般商人。于是二人结为挚皮,过往甚笃。不久,便推荐朱绣为西宁道尹公府随员。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已近而立之年的朱绣以西宁道属参议会议员的身份,先后到兰州、西宁、洛阳、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考察学习。每到一处,朱绣都注重实际察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学问广其见,以游历作为证明”。在各地考察时,朱绣还注意搜购一些有新思想内容的书刊,结交一批社会名流。《京报》主编邵飘萍就是他在游历中结识的。邵飘萍称他“乃今世奇地异能之士”,引“为刎颈之交”。
邵飘萍思想倾向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后与李大钊等人在北京遇害)。朱绣受邵飘萍影响很深,加之在游历中目睹了中国军阀混战,外患如故,内乱不息的局势。认为国体已改,政治不良的关键在于无适当人才以补救。只有草除庸碌,独求真识,为国求才,方可挽狂澜于既倒。通过游历比较。朱绣更深感青海文化经济的落后,决意以开发青海为已任,立志献身边疆事业。
民国初年的青海地区,仍是一个被人们视为“幽荒绝域”、“蛮夷不化之邦”。在这种状况下,要开办新式教育,有相当的难度。这些困难并未使朱绣气馁,他偕同黎丹、周希武等人奔走呼吁。很快在青海掀起了开办新式教育的热潮。朱绣亲自动员湟源富户捐资办学,还将原蒙藏学校扩充为宁海蒙番师范学校,朱绣出任校长,培养蒙藏师资。以后呈准甘肃教育厅,附设职业科,添招中学生一班,分教育、垦殖二科,以造就实用人才。学校开办后,由于宗教和社会习俗等因素,蒙藏子弟自愿入学者极少,生源又遇到麻烦。对此,朱绣建议地方政府,责令青海蒙古二十九旗选送王公子入校,于是其附小的蒙古学生,逐渐曾至50多名。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学校改名为“青海筹边学校”,同时,又招收师范科学生一个班,其所设的课程,都以培养开发青海实业人才为宗旨,包括藏语、英语、国语、养羊学、森林学、矿物学等新型实业学科,并聘请内地部分专业教育人才讲学,教育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改革,为开发青海培养了一批新式的殖边人才。促成了解放前青海蒙藏教育的一个极盛时期。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青海建省。青海筹边学校被改名为省立第一中学。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为使青海民族教育事业不致中断,又附设了蒙藏师范科一班,继续培养造就蒙藏师资。后来青海许多从事教育工作者,多出自此校。朱绣功不可没。
朱绣在担任宁海筹边学校校长后,又将民国初年西宁县立第一女子初等小学加以扩大,改为女子师范学校,并在湟源等地设办女校,倡导实行女子教育。朱绣兴办青海教育时期,还担任过甘肃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并和周希武等人一起组织了西宁道属研究新学制联合会,革新学制,废除读经,改订各级学校课程。同时,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朱绣等人还捐资举办巡回文库。开设讲演所,设立阅报室、图书室等。在朱绣的倡导努力下,各县官绅、名流以及各地天主教、福音堂,也纷纷捐资办学,各地私立学校共有百余处。
西藏问题,是民国初年西北边陲史上的一件大事。民国二至三年(1913一1914),中英双方在印度西姆拉召开会议,西藏地方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会上,英方单方面拟定了一个《西姆拉条约》,划分出内、外藏,要求西藏独立,中国不设官,不驻兵。依此,不仅西藏完全脱离中国,而且青海、新疆、云南、四川大片土地也会被划入外藏而丧失。消息传出后,遭到国人一致反对,马麒首先通电全国,表示坚决反对。北洋政府慑于国内压力,未敢在条约上签字。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五月,英方再次提出划分内、外藏界限问题,拟将当拉岭以北,昆仑以南的青海南部地区和川西南及云南藏区划为“内藏”,要求中国不设官驻兵。同时,英国又煽动和支持西藏亲英势力再次向四川、西康方面进军。面对藏军内犯,马麒认为青海是进入西藏的门户,牵一发而动全局。遂上书甘肃都督张广建和北洋政府, 建议遣使入藏,进行和平谈判。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北洋政府同意入藏谈判,青海方面以朱绣为入藏特使,同时派青海红教(宁玛派)领袖古浪仓活佛和甘肃督军公府谘议李业青等前往西藏与达赖喇嘛谈判。在拉萨,朱绣等谈判代表与达赖、班禅数次会晤,敦促达赖坚持爱国立场,主持正义,劝息兵事。同时,朱绣等人还与西藏上层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以求西藏事态和平解决。朱绣等谈判代表几经努力,最终与达赖达成协议。谈判获得圆满成功。同时,朱绣还在西藏详细调查了川藏前后战争情况,多方搜购英国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各种协议、密约文本和藏方官府文书的原件,立志为西藏问题的和平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二年四月,朱绣等谈代表离藏回青。达赖让朱绣带回汉藏合璧正式公文一件。
朱绣回到青海后,将入藏情形、藏方公文连同在西藏期间草拟的《经营西藏计划书》一同交都督张广建转呈中央。在计划中朱绣提到,历代以来对蒙藏实行的羁縻政策,只能“使各部落酋长自相统属,习尚不改蛮荒之旧,人民依然之风。结果给外人造成可乘之机。朱绣还总结历代经营青海得失,主张“东垦青海,经营西藏”,极力主张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宜速设道尹”,实现理事向县治的逐渐过渡。主张“兼事屯垦畜牧之业,选用富于边事智识,并优于兵机方略者充之”等等。但这边事专家对经营边疆,特别是针对蒙藏边地问题的研究,并未得到北洋政府的重视,使朱绣大为失望,深感一腔爱国之情无处可报。但他并未为此而消沉,而是书于笔头。朱绣爱国之心,表现在其所编写的《西藏六十年大事记》一书。该书详细记述了上自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下迄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九月的西藏地区受英国侵略、控制的始末,揭露了英国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是一部反映历史事实的书籍。
当时西北著名学者慕寿祺评价此书是“杜牧罪言书,贾生痛苦声,王朴安边策”。与此同时,朱绣就西藏问题还著有《海藏纪行》和《拉萨见闻录》等书稿。《海藏纪行》一书在朱绣去世以后,经他的后嗣整理在《新青海》杂志上刊出。朱绣平素著述的日记、诗稿也很多,但大多毁于马仲英湟源屠城之时。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马福祥,马麒掀起了“甘人治甘”的运动,朱绣首先积极奔走,他以镇守使参军的名义,亲自前往北京,为马麒升任护军使一职进行活动。还到洛阳晋见吴佩孚,希望能将青海划为特区。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朱绣作为马麒的代表前往北京参加段祺瑞主持召开的藏后会议,并面谒了病中的孙中山。 此后,朱绣开始信仰三民正义,并加入了中国国民党,为国民党在青海的发展积极工作,先后三次担任国民党西宁县党部委员。为振兴实业,他还担任青海垦务局会办,积极推广垦务。朱绣还最早发起组织过“西北问题研究会”。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参加北伐,不久率国民革命军西进,准备接管青海军政大权,使马氏家族在青海的统治受到威胁。其权力核心内部就欢迎还是拒绝国民军入青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朱绣等人主张和平交权,但下层军官抵触情绪很大,主张以武力相抗衡。马麒接受朱绣等人的主张,决定派朱绣、周希武等人前往兰州接洽欢迎国民军入青事宜,并派其弟马勋臣率马队护卫随行。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七月二十五日,朱绣一行五人从西宁出发,行至老鸦峡莲花台时,遭到伏击,朱绣中弹身亡,念恨谢世莲花台,西宁各界人士为他举行公葬。以后人们将他多年收藏的部分书籍加以整理,在省立第一中学建起了“锦屏图书馆”,以示纪念。《西宁府续志》也为朱绣列传,归入烈士墓。
朱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名士,一生积极倡导创办实业,兴办文化教育,曾不顾个人安危,赴藏谈判,促成西藏问题的和平解决,为维护民族团结、安定边陲作出了贡献,有“边事专家”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