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鹤健

更新时间:2023-12-26 14:08

朱鹤健,1931年6月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中共党员,土地资源和土壤地理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1年6月5日,朱鹤健出生于福建福州。

1943年,就读于省立福州初级中学。

1949年—1953年,就读于福建农学院。

1953年—1976年,历任福建农学院助教、讲师。

1955年—1956年,先后在南京农学院、南京大学进修深造。

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1959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学习同位素应用技术。

1973年,被国家公派到非洲考察学习。

1976年,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1984年,应邀赴香港大学讲授中国热带、亚热带土壤。

1988年9月—1992年7月,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

1991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1992年,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讲学。

1994年,赴美国南俄勒冈州立学院讲学。

1999年,赴中国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2年,赴俄罗斯参加国际欧亚科学院学术研讨会。

2007年,赴中国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2022年,获颁福建师范大学首批文科资深荣誉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朱鹤健通过对水稻土和红壤的研究,总结出高产水稻土的地理分布规律和红壤区土壤垂直带谱。明确特定地理环境与红壤特性变异的关系。运用农业资源耦合理论,研发区域特色的土壤与土地资源配置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朱鹤健以土壤学的微观研究与地理学的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支撑,寻求学科发展新的空间。以福建两大山脉(武夷山与戴云山)土壤垂直分布带对比,总结出红壤区域土壤垂直带谱规律性,对中国南方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研究起了示范作用。揭示特定地理环境与红壤特性变异的关系,提出了红壤多种空间变异模型,并获得开发利用的新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朱鹤健以土壤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为轴心,注重系统的综合研究。在福建山区和沿海地区建立试验区,定点观测,研究土壤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系统总结与完善了农业系统耦合理论,设计了区域特色的农业资源系统耦合模式,并探讨其定量化评价的方法。

1999年,朱鹤健论述种草应成为一种产业,并预测农业发展的未来;2006年,指出交叉是创新的源泉,展示推动两学科交叉前沿性应用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成果;2009年,创建中国南方农业资源系统耦合新技术体系,提出农业系统耦合应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2013年,创建水土保持的地理学研究范式,在水土保持的理论和技术上均有穾破;2018年,构建现代地理学思维脉络体系,把地理学分散的知识点系统整理成体系,并提出服务社会是地理学存在与发展的生命根基。

据2023年11月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网站数据,朱鹤健已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据2023年11月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网站数据,朱鹤健已出版专著20余部,其中包括英文著作2部。

据2023年11月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网站数据,朱鹤健已主持完成国家、省基金与攻关项目10余项。

据2023年11月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网站数据,朱鹤健已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4项。

人才培养

2022年9月16日,朱鹤健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2022级新生讲授“走进地理学,学好地理学”开学第一课。在如何学好地理学的问题上,朱鹤健用“认定目标不动摇、遇到困难不放弃、简单重复不厌烦”三种精神来勉励2022级新同学。学好地理学,既要有全球视野,求索国际前沿,又要脚踏实地,解决本土问题,夯实家国情怀,实践区域响应,提升担当国家发展战略使命感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新同学们响应新时代的召唤,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立志成才,努力学好地理学,挑起宣传、实践现代地理学的责任,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地理人的力量。

朱鹤健针对土壤地理学实践强的特点,提出“课堂授论理,野外觅验方”。除了改革教学内容,建立教材新体系外,还对课堂教学、实验、野外实习等各教学环节实施不同方式的改革,并将各教学环节配套成完整体系,经过多年实践,创建了土壤地理学系统化教学新体系。

朱鹤健联合相关学科攻关,组建重点学科,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从福建省自然资源重点学科(1991年),发展到福建省“211工程”资源与环境学重点学科(1996年),又提高到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2003年)。

1959年—1962年,朱鹤健负责筹建福建农学院农业物理系。

朱鹤健编著的教材有《土壤地理学三版》《土壤地理学》《世界土壤地理》《地理学思维与实践》《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and Utilization》等。

朱鹤健为博士生开设了“地理学思维与实践”课程。

据2013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周健民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土壤卷3》数据,朱鹤健已指导培养博士生21位,他们中有的已成为中国国内外科技、经济和教育战线的人才,如时任福建农林大学原副校长潘廷国,福建农林大学原机电系党总支书记徐有敬,时任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陈健飞,时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院长朱连奇,时任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阮伏水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朱鹤健笔耕不止、著作等身,他诲人不倦,润物无声,是土壤系统分类在中国的先行者;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三尺讲台从未更变,他是一个师者,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国内外科技、经济和教育战线的高级人才;他也是一名推动社会变革的改革者,走进农村、深入调研,把学术科研做在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为福建各地农业发展、城乡建设建言献策;他俯仰天地间,用睿智的目光,审视自然与人类的发展,既有人文之浪漫,又怀天地之阔远,以宽仁之美德谱写了新时代人文地理研究和教育的华美篇章。”(新福建评)

“朱鹤健长期从事土壤地理与区域综合开发研究,成就享誉海内外,为福建农业发展、城乡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新闻网评)

“朱鹤健不忘初心,扎根祖国大地,潜心科学研究,矢志报国;牢记使命,钟爱教育事业,坚守三尺讲台,培桃育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评)

“朱鹤健有着默默耕耘、无私奉献,青囊继业、红杏传人的崇高精神,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时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罗萤评)

“朱鹤健有着以身立教、启迪后学的高尚品格;躬耕不止、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正直笃信、爱岗敬业的大师风范。”(时任福建农林大学原副校长潘廷国,福建农林大学原机电系党总支书记徐有敬,时任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陈健飞,时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院长朱连奇,时任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阮伏水联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