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4 17:19
《李一足传》是清代王猷定创作的散文。该篇是《虞初新志卷八》的第四篇。记述了李一足的传奇故事。他博学多才,却仕途不顺;为报父仇,不惜亡命天涯;后游历天下,寻仙访道,最后坐化而去。其非同凡响的经历,令作者一时不知如何评价他才合适。
李一足,名夔,未详其家世。有母及姊与弟。貌甚癯,方瞳,微髭。生平不近妇人。好读书,尤精于《易》,旁及星历医卜之术。出常驾牛车,车中置一柜,藏所著请书,逍遥山水间。所至人争异之。
天启丁卯至大梁[1],与鄢陵韩叔夜智度交。自言其父为诸生,贫甚,称贷于里豪;及期,无以偿,致被殴死。时一足尚幼,其母衔冤十余年。姊适人,一足亦婚,母召其兄弟告之。一足长号,以头抢柱大呼。母急掩其口。不顾,奋身而出,断一梃为二,与弟各持,伺仇于市,不得;往其家,又不得;走郭外,得之。兄弟奋击,碎其首。仇眇一目,抉其一,祭父墓前。归告其母,母曰“仇报,祸将及!”乃命弟奉母他徙,遂别去。
时姊夫为令干兖,往从之。会姊夫出,姊见之,惊曰:“闻汝击仇,仇复活,今遍迹汝,其远避之。”为治装,赠以马。一足益恚恨,乃镌其梃曰:“没棱难砍仇人头。”遂单骑走青齐。海上见渔舟数百,泊米市,一足求载以济。遂舍骑登舟,渡海至一岛,名高家沟。其地延袤数十里,五谷鲜少,居民数百户,皆蛋籍,风土淳朴,喜文字,无从得师。见一足至,各率其子弟往学焉。其地不立塾,晨令重子持一钱诣师,师书一字于掌以教之,则童子揖而退。明日,复来。居数年,积钱盈室。辞去,附舟还青州,上狭邪。不数日,钱尽散,终不及私。
由辽西过三关[2],越晋,历甘凉,登华岳,入于楚,抵黔、桂,复历闽海、吴、越间,各为诗文纪游。二十载乃反其家、仇死,所坐皆赦。母亦没,登其墓大哭,数日不休。自以足迹遍天下,恨未入蜀。会鄢陵刘观文除夔守,招之。同下三峡,游白帝、绵、梓诸山,著《依刘集》一卷。
其弟自母丧,不知所在。一日,欲寄弟以书,属韩氏兄弟投汴之通衢。韩如其言。俄一客衣白袷[3],幅巾草履,貌与一足相似,近前揖曰:“我张大羹也,兄书已得达。”言迄不见。
辛巳,李自成陷中州诸郡,韩氏兄弟避乱至泗上,见一足于途,短褐敝屣,须眉皆白。同至玻璃泉,谈笑竟日,数言天下事不可为。问所之,曰:“往劳山访徐元直。”韩笑之,一足正色曰:“此山一洞,风雨时披发鼓琴,人时见之,此三国时徐庶也。”约诘朝复来,竟不果。
甲申后,闻一足化去。先一日,遍辞戚友,告以远行。是日,鼻垂玉筋尺许,端坐而逝。袖中有《周易全书》一部。后数日,济人有在京师者,见之正阳门外;又有见于赵州桥下,持梃观水,仁立若有思者。韩子智度不妄言人也,述其事如此。
论曰:古今传神仙事多怪诞。一足为报父仇遂仙去,然则神仙必由于忠孝哉!吾独怪其以击仇不死,悲愤穷蹙,竟窜身海外,复极幽遐辽远之游。夫岂专避祸,亦其之所存,终不能一息安也。卒之既化,而持梃观水。得道之后,此心不忘,不亦悲乎!然事之济否则天也。子房博浪之恨,千载而下,可胜道哉!
[1]天启丁卯:天启,明熹宗年号。丁卯,指1627年(天启七年)。大梁,今河南开封市。
[3]白袷(jiá):白夹衣。
[4]蹙,通戚。
李一足,名夔,不清楚他的家世。他有母亲、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李一足容貌清瘦,方形瞳仁,嘴上有少许胡须。他平生不近女色。喜好读书,尤其精通《易经》,其他星相、医卜之类的学问也有涉猎。他经常驾着牛车外出,车上放一个柜子,里面收藏他所写的书籍,在山水间自在的畅游,所到之处,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人。
天启丁卯年间,李一足来到开封,和鄢陵人韩叔夜、韩智度等人交往。他说自己的父亲是诸生,因家里贫穷,就向乡里的豪强借了高利贷,到了期限,无钱偿还高利贷,最后父亲被殴打致死。当时李一足还年幼,他的母亲含冤忍辱十多年。直到他姐姐嫁了人,他也成了婚,母亲才把他们兄弟二人叫来,把这件事告诉他们。李一足听完号啕大哭,用头猛撞门柱,大声哭喊。他的母亲急忙捂住他的嘴。他头也不回,挺身而出,将一根棍子折断为二,和弟弟各拿半根,去集市寻找仇人,但是没有找到;去仇人家里,也没有找到;走到城外,终于找到仇人。兄弟俩合力打碎了仇人的脑袋。仇人瞎了一只眼,他们挖出仇人的另一只眼,拿到父亲的坟前祭拜。回来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说:“大仇得报,但是祸事恐怕也要来了!”于是让弟弟带着母亲迁移到别处,从此就和他们分别了。
当时李一足的姐夫在兖州做县令,李一足前去投奔他们。恰好姐夫外出不在,姐姐见到他,惊慌地说:“听说你报复仇人的事情了,可是仇人又活过来了,现在正到处找你呢,你还是到远处躲躲吧!”就给他准备了行李,并赠送了一匹马。李一足十分愤恨,就在棍子上刻了一行字:“砍掉仇人脑袋的心愿很难达成了。”于是就单人独骑去了山东。在海边,看到几百条渔船,停靠在米市买米,李一足就恳求他们载他过海,于是他舍弃了马匹,登上渔船。渡过大海后,来到了一座小岛,名叫高家沟。这个地方绵亘几十里,岛上种植的庄稼很少,居民有几百户,都是蛋家人,民风淳朴,喜欢诗文,但是苦于没有老师教。见到李一足来了,都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向李一足拜师学习。
这个地方老师授课不设私塾,每天清晨家长让学生拿一枚铜钱来拜见老师,老师就在学生的手掌.上写下一个字,然后学生就作揖告退。第二天学生再来拜见学习,周而复始。过了几年,李一足积攒的铜钱装满了房子。李一足就告辞离去,乘船返回青州,他流连在风月场所。没过几天,钱财就花光了,没有留下一点。李一足从辽西经过三关,穿越山西,经过甘凉地区,又登上华山,进入楚地,到达贵州、广西地区,又去闽海、吴、越一带游历,分别写下诗文来记述游历的情况。过了二十年,才回到他的家乡。这时仇人已经死了,李一足罪过也被赦免了,他的母亲也已经去世。李一足到母亲的墓前祭拜,一连好几天都痛哭不止。他认为已经游遍天下,只是遗憾还没有去过蜀地。恰逢鄢陵刘观文担任夔州知府,邀请他一同下三峡,游览了白帝城、绵山、梓山等地方,他写下《依刘集》一卷。
自从母亲死了之后,李一足的弟弟就不知道去哪了。有一天,他想给弟弟写封信,嘱咐韩氏兄弟送到开封一带的大路上。韩氏兄弟按照他说的做了,不一会儿,一个客人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头巾,穿着草鞋,样貌和李一足很相似,上前作揖说:“我是张太羹,兄长的书信已经送到了。”说完就不见了。辛巳年间,李自成攻陷中原的各处郡县,韩氏兄弟为躲避战乱,来到泗水一带,在路上遇到李一足,穿着短衣和旧鞋,胡须眉毛都白了。一起同行到了玻璃泉,坐在一起谈笑了一整天,李一足几次说到天下的事情不可为,韩氏兄弟询问他要去哪,回答说:“去劳山拜访徐元直。”韩氏兄弟取笑他。,李一足态度严肃地说:“劳山有一个山洞,刮风下雨的时候,有人在里面披发弹琴,人们经常会见到他,这人是三国时候的徐庶啊。”彼此约定第二清晨再见,结果李一足没有来。
甲申年国难后,我听说李一足去世。他在去世的前一天,依次和各位亲戚朋友告别,告诉他们自己要出门远行。当天,他端坐在那儿,鼻子垂下一尺多长的玉筋,就坐化了,衣袖中有一部《周易全书》。后来过了几个月,有济南人在京师,看到他在正阳门外。又有人看到他在赵州桥下,手持木棒在凝视着河水,站在那儿若有所思。韩智度不是那种言语虚妄的人,他就是这样讲述李一足的事迹。
张山来说:从李一足的事迹来看,他既是孝子,也是侠客,既是文人,也是隐者,既是术士,也是仙人,我不知道该如何去称呼他。
王猷定(1598-1662),清江西南昌人,字于一,号轸石。明拔贡生。工诗文,有辩才.史可法征为记室。入清,不仕。文与侯方城齐名,著有《四照堂集》。
李一足,乃封建科会一普通读书人。一生虽无轰轰烈烈之举,却也备尝坎坷,历尽磨难,且少一般士子那种酸腐懦弱之气。